第24章 铁幕升起第2章 农业集体化(1/3)
卷六 红色飓风:从末代沙皇到苏维埃(1856 - 1991)
第二十四章 铁幕升起:斯大林主义的形成(1924 - 1941)
第二节 农业集体化:乌克兰大饥荒与制度性危机
一、农业集体化的推行与影响
乌克兰地处东欧,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在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1928年,苏联开始推行强制集体化政策,要求农民将土地、牲畜以及农具等生产资料纳入集体农庄。这一政策在乌克兰农村地区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
从数据来看,苏联政府的粮食征收比例急剧上升,1928年征收比例为42,到1932年已接近80。如此高强度的征收使得农民原本脆弱的存粮体系迅速崩溃,农民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1932年秋季,乌克兰多地出现了明显的粮食危机迹象。苏联中央统计局的报告显示,该地区粮食产量相较于前五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34。然而,即便在粮食产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政府依然坚持按照既定的定量进行征收。解密档案记载,1933年乌克兰地区因所谓“私藏粮食”而被逮捕的人数达到79万,其中4880人被处决。农民家庭的存粮甚至包括部分种子储备都被强制收缴,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短缺的困境。
二、政策体系与饥荒形成逻辑
1932年8月,苏联颁布了《关于保护社会主义财产法》(俗称“麦穗法”)。该法律规定,擅自收集集体农庄谷物的行为可判处十年监禁甚至死刑。在乌克兰农村地区,这部法律得到了严格执行。据哈尔科夫地方法院的记录,仅1932年9月就有1000余例相关判决,这使得农民在饥饿的边缘更加不敢轻举妄动。
苏联政府采用的“生物学产量”征购制度更是引发了系统性的危机。该制度以理论上的土地产出作为征收基准,而非实际的粮食收成。这一不合理的制度导致1932年乌克兰的粮食征收量超过了实际总产量的83。尽管地方官员多次向上级提请调整政策,但从1933年1月政治局会议记录可以看出,斯大林明确指示“不得降低乌克兰的粮食征收指标”,这使得饥荒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三、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