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铁幕升起第4章 与魔鬼共舞(3/5)
还留着前一个人的脑浆。”这句话深刻地描绘出了当时屠杀的恐怖场景。当尸体被抛入深坑时,有人口袋里滑落出家庭照片,照片上亲人的笑容还清晰可见,但很快就被冰冷的泥土掩埋,仿佛这些生命从未存在过。
直到194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场屠杀得以曝光。一个波兰男孩带着猎犬在森林里玩耍,猎犬的爪子不经意间刨出了森森白骨。这些白骨就像沉默的证人,揭开了这场被斯大林称为“法西斯谎言”的屠杀的真相。这一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了苏联历史上一个沉重的污点。
三、斯大林的致命误判:当北极熊轻嗅毒蛇
斯大林在苏联的领导地位不可撼动,他有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但在对待《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希特勒的问题上,他却犯下了致命的误判。
“希特勒?他比张伯伦聪明,但绝不会比我更聪明。”斯大林在政治局会议上敲着烟灰,自信满满地说道。他将《苏德条约》视为沙皇时代的“韬光养晦”之策,认为用波兰的土地作为代价,可以为苏联换取宝贵的备战时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联甚至源源不断地向德国输送石油、粮食与稀有金属。苏联就像是在用蜜糖喂养一头饥饿的狼,却没有意识到这头狼的野心是无法满足的。
1941年春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得到了关于“巴巴罗萨计划”的情报,这个计划是德国对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详细作战方案。丘吉尔出于自身利益和对国际局势的考虑,向斯大林发出了警告。然而,斯大林却对丘吉尔的警告嗤之以鼻,他认为“英国佬想让我们替他们挡子弹!”他没有认真对待这个警告,仍然坚信希特勒不会轻易违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但希特勒的棋局远比斯大林想象的更为阴险。在德军参谋部的地图上,苏联的油田与粮仓早已被红圈标注。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德国的战争机器来说至关重要,希特勒一直觊觎着苏联的土地和资源。
1941年6月21日深夜,一名德国逃兵越过边境,慌慌张张地哭喊着警告苏军:“明早四点进攻!”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报,但莫斯科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回电却是:“这是挑衅,不得开火。”这种麻痹大意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