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钢铁洪流第2章 斯大林格勒(4/5)
但真正的胜利在工厂车间里:乌拉尔山的女工们同时照看五台机床,生产速度比战前快三倍;集体农庄的寡妇们白天种粮,晚上缝制绷带,把“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绣在内衣上。她们用自己的双手,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的辛勤劳动,让苏联的战争机器得以持续运转,让苏军士兵们有了源源不断的武器和物资支持。
当美国记者质疑“你们靠人海战术取胜”时,朱可夫指着缴获的德军日记反击:“看看这些写着‘俄国人不是人,是钢铁和冰雪的怪物’的句子——这就是我们最好的勋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所展现出的钢铁意志和顽强精神。他们不是靠人海战术,而是靠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耐人寻味的是,德军战俘营里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倒灌。纳粹王牌飞行员汉斯·鲁德尔在回忆录中写道:“俄国人给我们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些冻得发抖的红军政委,比我们的宣传部长更有说服力。”这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让德军士兵们开始反思纳粹政权的本质和战争的意义。
尾声:伏尔加河的预言
当斯大林格勒的硝烟散去时,伏尔加河里的坦克残骸成了鱼群的巢穴。曾经激烈战斗的地方,如今已经恢复了平静,但战争留下的创伤却永远无法抹去。崔可夫在庆功宴上突然离席呕吐——战后体检显示,他的神经衰弱已经严重到出现幻听,总以为耳边有德军坦克轰鸣。他是这场战争的英雄,但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这场战役的遗产远比战果复杂:苏联用 200 万伤亡换来了战略转折,却也让斯大林确信“人命是最廉价的武器”。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后来的发展。德军在东线开始溃退,但纳粹的宣传机器转而鼓吹“总体战”,将更多青少年送进钢铁坟墓。战争并没有因为斯大林格勒的胜利而结束,反而变得更加残酷和血腥。
而在千里之外的华盛顿,罗斯福摸着地球仪对幕僚说:“俄国人证明了共产主义能打赢战争,接下来我们要证明民主能打赢和平。”冷战的第一颗螺丝,就此拧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