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故事第505(1/2)
2015年8月30日,星宁集团总部顶层办公室内,量子落地窗将京城的晚霞染成流动的金红色。我指尖轻点星达笔记本电脑的触控面板,全息投影顿时在空气中展开——新能源产业的财务数据瀑布般倾泻而下,各大品牌集团的资产栏赫然显示着“4000亿+”的数字。看着这些成果,我不禁回想起几年前布局下游产业链的决策,正是那时的未雨绸缪,才让如今的发展势如破竹。
“沈总,全自动生产线的效能报告出来了。”助理小林快步走进办公室,眼中满是兴奋,“与传统模式相比,成本降低了65,生产周期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零部件不良率近乎为零!”我滑动全息屏幕,画面切换至位于内蒙古的智能工厂:机械臂组成的银色矩阵精准协作,量子ai系统实时监控着每一道工序,连螺丝钉的安装角度都精确到01度。
目光转向办公区,员工们正在使用的星达笔记本电脑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有人用它进行量子计算模拟,有人通过全息投影召开跨国会议,流畅的操作体验与崭新的外观完全不像是已经使用数年的设备。“搭载二纳米芯片就是不一样!”一位程序员笑着展示运行中的3d建模软件,“以前渲染大型场景要等半小时,现在十秒搞定!”
正说着,电脑突然弹出国际新闻推送:受星宁科技冲击,欧洲老牌跑车企业市场份额急剧下滑,被迫宣布启动改革计划。画面中,某跑车品牌ceo在发布会上面色凝重:“传统燃油车与老旧芯片技术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寻求突破。”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调侃:“沈总的科技风暴,把欧洲车企的‘优越感’都吹没了!”
我立刻调出欧洲地图,指尖在全息投影上划出几个红点:“联系当地政府,我们要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建立新能源汽车与芯片的全自动下游产业链基地。”转身对小林叮嘱道,“强调‘技术共享、产能互助’,用星宁的量子建造技术和二纳米芯片生产线,帮助他们完成产业升级。”
消息传出,欧洲商界瞬间沸腾。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率先发来合作邀约:“希望引入星宁的量子电池技术,共同开发下一代电动超跑。”意大利某百年跑车品牌更是主动提出开放设计专利,换取智能生产线的搭建支持。“这哪是竞争,分明是降维合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