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血色批注:当虚构与历史的界限在硝烟中崩塌(2/2)
时,肠子流了一地。”
作者盯着咖啡杯里的漩涡,想起自己曾为角色设计的“英雄结局”——虚构的保守派军官在御前会议上怒斥屠杀。而现实是,真实的反战者要么被暗杀,要么被迫在“屠杀令”上签字。
教授突然掏出手机,播放一段录音:“这是我采访的最后一位慰安妇幸存者,她临终前说……”呜咽声从手机里溢出,混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刺得人耳膜生疼。
四、键盘前的重构(20:00-22:00)
重新打开文档时,屏幕右下角弹出推送:“日本右翼教科书再删南京大屠杀内容。”作者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最终删除了原计划中“保守派胜利”的结局。
新章节标题浮现:《灰烬中的碎纸》。
松本的妻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丈夫藏在佛经里的血书:“我终究没能阻止他们。但请记住,这些罪行不是‘少数激进派’所为,而是整个战争机器的共谋。”窗外,宪兵队的卡车碾过满地樱花,扬起的尘埃里,隐约可见南京城的残垣断壁。
他插入一段后记:
“创作此章时,我曾天真地想用‘虚构的善意’平衡历史的沉重。但当我触摸到真实的伤疤,才明白:任何试图稀释暴行、美化侵略者的创作,都是对亡灵的二次伤害。历史不容假设,战犯不配同情。”
五、晨光中的书签(次日06:00)
楼下早餐铺飘来豆浆香。作者将《东京审判判决书》塞进背包,扉页夹着枚银杏书签——是南京纪念馆的纪念品。手机弹出新评论:
“原来你在挖坑。但下次,请别让我们在虚构里找历史的糖。”
他望向晨雾中的街道,想起教授的话:“历史写作不是调色盘,而是手术刀。”打开电脑,下一章的开头浮现:
“当佐藤贤了在‘禁杀令’上写下‘不予通过’时,沾着墨汁的钢笔尖,正滴落在满洲细菌实验的活体数据报表上……”
ps:本章通过现实与虚构的双线交织,以作者视角的反思为切入点,借史料细节、真实人物口述与历史事件穿插,既解释创作意图,又强化对军国主义暴行的批判。避免说教感的同时,引导读者理性看待虚构与历史的边界,彻底消解美化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