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国民党元老向委座请命:勿赖外界调停,否则以死谏(3/3)
略转移预案的完善。张治中将军在前线加紧训练部队,为可能到来的撤退做着细致准备。他深知,这将是一场艰难的行动,既要保证部队安全撤离,又不能让日军察觉到我方意图。
另一方面,宋美龄继续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奔走。她频繁与各国使节会面,不仅讲述中国军队在淞沪的英勇抵抗,也揭露日军的残暴行径。她的努力渐渐有了成效,一些国际媒体开始关注中日战争,对日本的指责声浪也逐渐升高。
然而,国际调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势力依然强大,他们反对美国过多干涉中日战事。英国则在与日本的贸易利益和在华利益之间摇摆不定。各国之间的意见分歧,让调停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国内,随着战事的持续,民众的抗战热情愈发高涨。各地纷纷组织起抗日救亡团体,捐款捐物,支援前线。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思想,号召更多人投身到抗战中来。
淞沪战场上,中国军人依旧在顽强抵抗。尽管日军的炮火猛烈,尽管伤亡不断增加,但他们毫不退缩。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每一个阵地都成为了日军难以逾越的障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兵力和物资优势逐渐显现,淞沪防线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蒋介石每日都密切关注着前线战事和国际调停的进展。他知道,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即将到来。是继续坚守等待国际调停的转机,还是果断进行战略转移,保存实力进行持久抗战,这一艰难的抉择,如同一把重锤,时刻敲击着他的内心。
而在日军大本营,他们也在密切关注着中国方面的动态。他们企图通过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同时,对于国际上可能出现的调停,他们也在谋划着如何应对,以确保自己在华的最大利益。
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刻,整个中国都处在战争的漩涡中心。每一个决策,每一场战斗,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而蒋介石和他的政府,在这艰难的处境中,努力寻找着一条既能保存实力,又能坚持抗战的道路,在民族存亡的十字路口,艰难地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