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匪夷所思(4/5)
其中的哪一只,更或是第五只?
心里惊的不要不要的,睁大眼睛看了两圈,林思成又松了一口气:仿的。
胎质虽细,也很均匀,但稍嫌厚,露胎的地方白度略底,微泛黄色。
构图挺艳,颜色也很丰富,但釉面太亮,不及真品的那种“温润”的玻璃感。
说直白点:年代太近,贼光没有去完。
画工倒是极好,但线条稍嫌繁复,失于灵活,不及真品生动自然。施色有些重,稍显呆板,缺乏层次感。
包浆倒是挺老,但贼光犹在,稍显刺眼,肯定没有“康熙”那么老。林思成估计,顶多一百年左右。
一圈看下来,大致有了判断,林思成再未作声。
老爷子看的很细,差不多又过了十分钟,才抬起头来。
“怎么样?”
林思成言简意赅:“仿品!”
林长青微微一顿,笑着点点头:“怎么判断的?”
“胎质太厚,白度略低。构图过于繁琐,施色过重,失于灵活。釉光太亮,款识浮于表面!”
“说结论!”
“光绪时期的御窑仿品!”
话音刚落,林长青的眼中闪过一抹光,白总身边的两位“噌”的抬起头。
东西是他们买的,过过机器,他们当然知道是不是仿品,仿自什么年代,又仿自何处。
林长青退休前是西大陶瓷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是省内陶瓷鉴定方面的权威。要经验有经验,要眼力有眼力,肯定能鉴别出来。
但他孙子是凭什么的判断的?
白总目露惊异:“既便是仿品,为什么不能是同治、咸丰,更或是道光时期?”
“因为这三个时期都没有烧过珐琅彩。”
白总更来了兴趣:“这我还真不知道,你详细说说!”
“主要是珐琅料全靠进口,价格太高,所以嘉庆中落后,宫内珐琅器少有制作。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对外要给列强赔款,对内要压制太平天国,清政府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直到光绪时期,应慈禧太后强力要求,内务府和御窑厂重新烧制珐琅器,才有过一段短暂的复兴时期。
但因传承断代,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