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蛟龙入海(2/3)
"侄儿不过是拾姑父牙慧。上月您审理盐案时,就曾斥责过这种僵化的引地划分。\"
林如海大笑,指着文稿上一处朱批:\"这才是你过人之处。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已胜过那些死读书的举子。\"他忽然正色道,\"不过,这篇文章不可外传。\"
\"侄儿省得。\"贾环点头。盐政牵涉太多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来祸端。
窗外雨声渐密,侍者适时送上热茶。林如海啜了一口龙井,忽然问道:\"你可知道,江南为何私盐屡禁不止?\"
贾环沉思片刻:\"盐课太重,官盐价高,贫民买不起\"
\"这只是表象。\"林如海摇头,\"更深层的是"朝中有人"。\"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册账本,\"这是上月查抄的私盐贩子的账簿,你翻开第十七页看看。\"
贾环接过一看,顿时愣住。那页赫然记录着几个京城官员的名字,后面跟着分利的数目。
\"姑父,这\"
\"明白为何我说你文章不可外传了?\"林如海意味深长地说,\"盐政改革,动的是无数人的饭碗。\"
贾环突然觉得手中的账簿重若千钧。这些日子他在书院涉猎经史,隐隐已有济世之志。但此刻他才真切触摸到官场的暗流——那些书本上的\"为万世开太平\",在现实中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雨声中,林如海的声音更显沉稳:\"环儿,你能想通这些关节,已非常人。记住,为官之道,首在明势。\"
\"势?\"
\"势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林如海指着窗外的雨帘,\"你看这雨水,落地则散,汇流则猛。盐政改革亦是如此,单凭一人之力难成气候,需借势而为。\"
贾环忽然想起前日翻阅的《韩非子》,脱口道:\"故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
林如海眼前一亮:\"说得好!看来你在书院确实没白费时辰。\"他捻须微笑,\"后日我要接见几位盐商代表,你可愿同往?\"
贾环一怔,随即明白这是姑父有意栽培,连忙起身长揖:\"谢姑父提携!\"
\"别急着谢。\"林如海从案头拿起一本册子递给他,\"先看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