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坂本的执念 - dram的曙光(2/5)
技术与市场壁垒。
任何试图挑战其霸权的新进入者,无一例外,都在这条“黑科技”之路上,撞得头破血流,最终黯然离场。
然而,在庐州“神农1号”那间灯火通明、气氛却异常凝重的dra实验产线控制室内,一位须发皆白、脊背却依旧挺得笔直的东瀛老人,正用他那双布满了岁月沧桑、却依旧闪烁着对技术极致追求的偏执光芒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面前巨大的工艺参数监控屏幕。
坂本健一。
这位被林轩从东瀛“三顾茅庐”请出山、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存储芯片事业的“教父级”人物,此刻正将他全部的执念,都倾注在了攻克dra这座看似不可逾越的技术珠峰之上。
他知道,nand的初步成功,更多的是依靠林轩提供的“神农之芯”ai主控这个“超级外挂”,以及“伏羲”ai在工艺优化上的“降维打击”。
但在dra这个更依赖底层制造工艺和材料科学“硬实力”的领域,ai能起到的辅助作用相对有限,最终还是要靠人,靠经验,靠对每一个工艺细节近乎变态的打磨和控制。
这,也正是坂本健一的骄傲所在,是他证明自己宝刀未老、并实现其在华夏土地上再造一个存储奇迹夙愿的最后战场!
“坂本先生,”一位年轻的、从华清大学微电子所毕业不久的dra工艺工程师小刘,看着刚刚从测试探针台传回来的、一片几乎全部失效的12英寸ddr3测试晶圆缺陷分布图,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沮丧和绝望,
“又……又失败了。这一批次的沟槽电容深宽比刻蚀,均匀性再次失控,大部分存储单元的电容值都远低于设计目标,根本无法有效保持电荷。”
控制室内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这已经是他们本月第五次尝试优化深沟槽刻蚀工艺,但结果依然是令人心碎的失败。
负责刻蚀设备维护的工程师也一脸无奈:“坂本先生,我们这几台从欧罗巴二线厂商买来的、或者从国内其他工厂‘淘换’来的老旧刻蚀机,其等离子体源的稳定性和真空腔体的气密性,实在是……尽力了。想要用它们稳定地刻蚀出深宽比超过80:1、直径只有几十纳米的完美沟槽,这……这真的太难了。”
“材料呢?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