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秦州(1/6)
将掩埋敌人尸体以及拖拽战利品返回营地这两件事妥善地安排给周小龙之后,李三一便率领着余下的亲卫队员们与赵智总旗所带领的兵马一同朝着秦州进发了。
越是靠近秦州,道路上的行人也就越多了起来。其中有不少都是携老扶幼、拖家带口之人。伴随着这场战争的持续推进,逃难的民众数量也与日俱增。尽管那一边的战事已然结束数日,但这些难民却仍旧源源不断地向着秦州乃至更远处的长安城涌去。
似乎无论处于哪个时代,情况皆是如此:一旦遭遇旱灾、水灾、瘟疫、蝗灾或是匪患等各式各样的灾荒侵袭,人们总是会本能地选择逃往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所在地。乡镇里的居民奔向县城,而县城中的百姓则前往州城;至于那些身处边陲之地的人们,则往往会将皇城视作最后的避难之所。
秦州是大武国最北边的州城,秦州七个县城,人口近超百万,也是三面与其他国家接壤。也导致驻守兵营的是一方侯爷,内陆州驻军也就是个五千户,在秦州,是实打实的万户侯,登记的府兵一万五千多人,卫所兵有五千户。足以说明朝廷对秦州的重视。
胭脂城坐落在广袤秦州大地的最北端,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这片古老土地之上。当李三一和他的同伴们行至距秦州北门仅余三里之地时,不得不勒住缰绳,放慢马步前行。原因无他,只因这道路之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根本无法纵马疾驰。
放眼望去,只见成群结队的难民们正三三两两地排着长队,翘首以盼那一碗能够果腹的稀粥。粗略估算下来,这些难民少说也有四五千人之多。而在不远处,还可见一些临时搭建起来的简陋茅草屋,参差不齐地散布着。孩子们或嬉笑打闹,或因饥饿与疲惫而啼哭不止;间或传来大人们不耐烦的斥责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即便远在一里之外,亦能清晰嗅到。整个场景一片混乱不堪,让人不禁心生怜悯与无奈。
犹记得前些日子,李三一曾与前任千户大人张易中共饮美酒。酒过三巡之后,张易中向他透露道:“秦州共有四座规模宏大的军营,而那威风凛凛的万户侯通常都会安营扎寨于城外的东营营帐之中,极少会现身城中。”正因如此,李三一果断决定从北门出发,沿着高耸坚固的城墙一路向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