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送去东京的大礼(3/5)
称亲眼看到作为族长的大堂兄赵子岳家摆了一次流水席,用掉了一堆水禽,最后要把鸭毛全部拿去堆肥,赵子称大感惋惜,就稍微花了几个铜钱,把鸭毛弄来了。
邓岳也是南方人,见多了各种水禽,听完之后,便觉得有些不靠谱:
“所以,公子是打算让人用这些鸭毛来替代丝绵,制造绵袄绵被?但鸭子骚臭,羽毛闷在布里,不用多久就沤烂了,岂不是连布一起糟蹋了?”
把鸭毛不经处理,直接就塞进密闭的布套里,减少空气流通,那效果简直就跟直接在衣服里堆肥一样,也难怪别人不看好。
若非实在过不下去的穷人,趁着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塞进去顶几天,寻常宋朝人是不会用鸭毛保暖的。
但这些对赵子称而言,却不是问题。
后世羽绒工业,基本上到十九世纪才成熟,但如今在西方的北欧地区,小规模用羽绒已经初见端倪了。
他前世作为历史老师,很爱玩历史战略类的游戏。他记得玩《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北欧哥本哈根奥斯陆那一大堆港口,都有羽绒特产。
要把鸭毛处理到不臭不易腐烂,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难度。无非就是用碱性的材料去煮鸭毛,去掉其中容易酸败反应的油脂和一部分蛋白质。
只是宋朝的人,普遍没想到要去那么干。
赵子称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之后,具体要动手实施,其实是非常简单的。
因为江南尤其苏杭湖秀一带,本就家家户户种桑养蚕。蚕茧在收下来之后,也要经过碱性的水煮茧,去掉蚕丝里的丝胶,留下丝素,这样蚕丝才能保存得持久。
说到底,蚕丝也好,鸭毛也好,都是动物纤维,都要去掉其中容易腐烂的成分,然后才能用。
而且蚕丝娇贵,原材料值钱,当时人只能拿盐水泡碱,或者用蒸笼蒸,不敢太暴力。
鸭毛比蚕丝要皮实耐操得多,而且原材料便宜,不在乎加工环节的少量损耗,处理起来其实也就更容易。
赵子称也不跟自己人藏私,几句话就简明扼要把重点说清楚:
“……所以,这事儿说穿了也没什么难的。如今还没到饲养春蚕的繁忙季节,佃户们家的女眷也都还算清闲。我就找了几十个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