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尔等命数,遇江而止(3/5)
贩卖蔬菜到江南的船,数量非常庞大,普通人根本就不会多看一眼。
这种情况,早在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就出现了,北岸后世属于安徽的那几个府县,都大量种植蔬菜,供给金陵、镇江。到了北宋巅峰期,甚至出现了“江北绵延六百里罕种稻麦,多种蔬果”,从滁州一路绵延到的六安。
别小看这种商业模式,这种景象,其实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才有可能出现的盛况。
因为种蔬菜确实产量比种主粮高,古代穷人春夏秋三季,都经常是瓜菜半年粮,种萝卜能养活的人,绝对比种稻子多。
蔬菜相比于谷物的短板,主要是保质期不够,容易腐烂,所以才不得不种一定比例的谷物,用于缴税和熬过严冬、以及来年早春的春荒时节。
南唐和宋以前,商业社会不发达,种蔬菜的大户也不敢完全不种主粮,就怕卖了蔬菜存了钱后、买不到粮食,或者冬季粮价波动大,饿死人。
到了宋朝,江北的菜农却敢把所有田地都拿来种菜,用于商品经济交易,自己的过冬口粮全靠花钱买,这说明商品经济已经发展、竞争得很充分了,不怕奸商囤积居奇、卡菜农脖子。
连历史学家汤因比都说:虽然我们一直以西方世界自古以来的商业互信沾沾自喜。但如果倒退一千年,回到公元十世纪的地球上,最能代表商业互信典范的人类之光,却是出现在南京菜商和安徽菜农之间。
王安石就曾做过多年的“知江宁”,他后来的变法措施,很多经济措施都有浓厚的商品经济色彩,其实就是从他在南京当地方官时、目睹了多年南京菜商和安徽菜农之间的合作,受到了启发。
只可惜,华夏太大了,一个地方的民情,未必适应其他地方。就好比后世,安徽的农业就适合承包,山西的农业就容易自然生长出学大寨,那是两个极端。王安石把安徽的经验挪到全国,而且要在数年内贯彻,也难怪会受山西人司马光的抵制了。
……
慕容妍按赵子称的点拨,仔细观察了一番那几艘常见得不能再常见的运菜船,发现好像还真有点不对劲,内心也不由有些佩服,又有些紧张。
她还不忘去问一下自家的管事邓岳,邓岳被她这么一提醒,也觉得很有道理:“没想到赵公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