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通判高义,下官又岂能落于人后(3/7)
账目上就要严格一些,因为各县肯定会存在分工不同,比如甲县出的人力多、乙县出的粮食多、丙县出的工具铁器多。
这时候,人力值多少钱、粮食值多少钱、铁器值多少钱、各个县说自己出了那么多数量,实际上有没有足额出到,这些都要州府一级统筹审核,确保公平,让各县心服口服。
否则姑苏县就会嫌昆山县克扣了粮食、昆山县会嫌吴江县出工不出力、徭役人数有空饷,扯皮扯不清了。
对于想要多捞的县级官员,是绝对不希望州府一级统筹的。也就是修运河那种大事没办法,跨县了,只能不得不统筹。
赵子称见魏宪意外,就知道此事有戏了,之前魏宪对自己没有好脸色,应该就是觉得自己是被朱勔暗中举荐上来的,还有误会。
知道了症结所在,赵子称便不卑不亢、大大方方地澄清道:
“看来通判对学生有不少误会,大丈夫事无不可对人言,学生便澄清一二:首先,学生乃太学上舍两优、依朝廷成法补授的姑苏县丞,并非什么朱勔门生,也不是朱勔举荐。
其次,学生此前跟应奉局扯上关系,不过是被迫卷入花石纲沉船案,眼看友人惨遭冤枉,不得不挺身而出,申明冤情。朱勔见我机智,想要拉拢我,那是他的事,但我从未做过对不起百姓的事情,也从未靠为官捞过不义之财。
最后,今年姑苏县的徭役,学生没打算从中捞一文钱,学生至今为止甚至是贴钱做官的。只要魏通判肯主持大局,姑苏县的徭役支出账目绝对经得起审核。”
赵子称是绝对没有贪钱的,他最多就是花钱大手大脚一点,但自己绝对没捞。而既然是姑苏县筹上来的钱,自己想足额发放受雇厢军的饷钱,甚至给点奖金,外人也无话可说。这就是他让魏宪介入的底气所在。
魏宪听他义正词严一连申明了几点关键,内心也颇为惊讶,对他的感官稍稍有了些改变。
魏宪琢磨了一会儿后,释然道:“看来你做官,是只求名,不求财了,这倒也可以理解。少年人,想要功成名就,不愿蝇营狗苟,也是人之常情。年轻真好啊,老夫年轻时,也是热血报国无所畏惧,经历得多了,才知世道艰辛。
不过,你这是打算拿老夫当枪使,你自己不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