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通判高义,下官又岂能落于人后(4/7)
又不想因为善待徭役厢军、重赏笼络人心遭人嫉恨,便把老夫抬出来,让老夫得罪人?老夫凭什么为你做这事。”
魏宪的态度变化很微妙,他已经理解了赵子称,不再对他抱有恶感。
但理解不代表要帮赵子称火中取栗,这依然是两码事,中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魏宪这么问,倒也不是为自己要什么好处,或者名声,但至少赵子称得告诉他:这么干有多利国利民,那也可以。
赵子称知道自己已经过了第一关,便继续侃侃而谈:“通判若肯主持大局,利国利民的好处至少有两点:
首先,分工带来效率,各县各有所长,我姑苏县工商繁荣,丝茶昌盛,但种粮不多,能用于徭役的余粮也不多,相比之下,昆山县余粮甚多,如若各县合作统筹,各县各展所长,必能节省开支、事半功倍。”
赵子称说着,便把他理解的后世亚当斯密那套“专业化分工带来效率”的经济学理论,大致跟魏宪说了一遍,过程中还免不了稍稍引经据典,把儒家先贤尤其是孟子的一些朴素经济理论观察拿来印证。
魏宪也是饱读大儒出身,学问是非常扎实的,但赵子称说的这些后世经济学理论,他当然没听过,还结合了孟子之言,穿凿附会,顿时把魏宪听得惊为天人。
“此子虽年少,学问却是扎实,他这个太学上舍两优,怕是没有仗着宗室身份舞弊,而是实打实考出来的……而且恐怕还名列前茅。”
魏宪心中不由如是暗忖,既认同了赵子称的经济学术观点,又多了几分提携才俊晚辈的念头。
而赵子称见他意动,进一步趁热打铁道:“如果通判肯主持大局,姑苏县愿与其他三县通力合作,到时候姑苏县愿意承包今年四县冬季圩田的全部铁器、工具和石料。
人工方面,各县可以自筹一部分,但需要其他几县为姑苏县提供民夫、厢军的粮食。至于姑苏县承包的铁器、石料具体能作价几何,换来其他三县多少粮食和人工,就看通判秉公处置了。”
至此,赵子称的计划已经彻底图穷匕见,他就是希望通判主持大局,按照原本的市价给四县的人工、铁器、粮食等生产要素定价。
然后赵子称所在的姑苏县,对于铁器工具的生产效率明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