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通判高义,下官又岂能落于人后(6/7)
的估价是很贵的,可以置换来其他友邻三县很多资源。赵子称以新技术极大降低了成本,但他折算给魏通判的价钱,却不会立刻降低。
比如市面上一贯钱可以搞到的石料,赵子称用他最新改良的水泥,可能才两百钱的成本,而他再给魏宪稍微打点折扣,按照七八百钱的价格折算,这样魏宪和其他三县也降低了两三成的石料成本,姑苏县也能有翻两倍的毛利。
他就能轻徭薄赋,以极低的代价,做较多的事情,还让本县富户全都感恩于他。
赵子称快速扩建铁器工场的计划,也可以掩盖在“为苏州四县冬季徭役提供铁器工具”的账目之下,很多前期投资都可以平账摊销进去。
……
魏宪并不了解赵子称的科技究竟有多强,但他听赵子称笼统地说、他有办法低成本解决石料问题,分工合作合则两利,魏宪也就暂时信了。
最后,魏宪只有一点额外要求,希望赵子称能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便全力支持赵子称的计划。
“你提到的那个‘低成本取代石料’的新材料,究竟效果如何?能让老夫参观一下么?兹事体大,毕竟空口无凭。”
赵子称:“这有何难,通判有暇,随时可以去看,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宪:“择日不如撞日,既然谈到此事了,今日便能去看。”
赵子称也不含糊,于是当天就大大方方带着魏宪去了他在本县城外刚刚兴建的水泥工场。
这里的水泥技术,正是前几个月,他跟将作监主簿贾谠一起合力鼓捣出来的,后来赵子称有机会又鼓励工匠们想办法慢慢改良,现在的产品质量比他辞别贾谠时又稍有提升了,还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这种东西,传统的工匠肯定是不会写的,他们也有研究成果,但更多是靠偶然发现。赵子称肯定不能容忍这种情况,他需要的是系统性的研究。留下了实验纪录,才能吸取经验教训,持续性地改良迭代。
魏宪现场看了一番工匠们的演示,也是对水泥的效果惊诧不已。
“此物可以在很多要求不高的工程里,替代石料!若是官家修艮岳和宫观也多用这种材料,天下还何须被花石纲拖累到如此地步!”
连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