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历史将证明我无罪(4/5)
州、镇江有人知道苏州那边的新闻,而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汴京都有人知晓了。这个速度,堪称日行三百里的定向扩散,比朝廷送紧急军情的六百里加急,也就慢了一半而已。
赵子称被抓的消息,是通过一明一暗两个渠道传到京城的。
明的渠道,自然是指望此前就跟赵子称暗中达成合作的魏通判。
按大宋法度,州府一级的副职通判,还兼管着监察地方的职务。
州府再往上,理论上有路一级的行政机构。但宋朝是“实府虚路”的,也就是类似于后世的“加强地级市、削弱省级权力”,到了路一级,虽然有安抚使、提点刑狱司,但州府的通判在行使监察职权时、并不直接受提点刑狱司的领导。
换言之,通判在处理日常的冤案、或是上奏知府、知州的不法行为时,既可以选择通过提点刑狱司、逐级上报。
但遇到特别重大、紧急的案子时,通判觉得有必要直接“御前投匣”、将弹劾奏章直接送达中枢的,也可以直接用“急脚递”秘奏到皇帝面前,不用经过提刑司,也不用经过谏台。
宋朝的制度设计,是允许这种渠道存在的,为的就是避免极端情况下、下面铁板一块合谋欺上瞒下,要给监察官以突破传统逐级上报的特权。
这在很多北宋时期的史料里都有记载,比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就记录过宋仁宗时、范讽任淄州通判时,越级秘奏知州的贪弊事宜。
历史上魏宪能够直达天听、向皇帝奏请废花石纲,也是利用了这条渠道。
只不过,这种上奏往往需要赌上一个通判的政治前途,如果越级上奏的事情最后没有被核准,你又滥用这个特权,那你的官基本上也就当到头了。
但这一次,魏宪看到朱勔吃相如此难看、打击报复如此卑劣,他也血气上涌,没有再含糊,一次性把自己的权限都用足了,全力力挺赵子称,将朱勔在苏州的所作所为,全部秘奏送到汴京。
而与此同时,赵子称的第二条消息渠道,自然是继续往陈东等他在京城的朋友、同学那里送。
这条渠道,主要是为了带起舆论和流言,让大家看清朱勔在江南的反扑。
之前,赵子称的上奏,在汴京已经发酵了半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