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摒内外,得自我,五行归位。(1/3)
以全球之视野观之,世界绝非终结之所。道教之宇宙观,于近两千年前便已提出类似之结论。此观点,亦或对宇宙演化之理解,与西方之创世论迥异。道教主张宇宙演化依循其内在之规律,宇宙非由神所创,乃在“道”之引领下自然发展之果。于此过程中,最高尊神元始天尊之作用,仅限于顺时应势、因应变化,且推动其发展。相较而言,西方观点则谓创世神于绝对之虚无中创造世界。
探索宇宙起源的旅程始于古代哲学家老子对宇宙起源的深思。他早已提出,天地并非自古以来就存在。在天地形成之前,存在着“道”,而天地的生成过程可被概括为一个公式:道首先形成一个原始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随后分化为两个对立的力量。这两个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最终孕育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所说的“两者”,通常被解释为天与地。随后,道家的理论家们进一步具体化了对天地起源的思考,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学说。《道原》一书中对此过程进行了探讨,指出在天地形成之前,只有无尽的空间,一片漆黑,没有任何事物生成,唯有精气充盈,神气往复。这精、神之气,即是道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名称。最终,正是由这“道”衍生出了天地和万物。
对宇宙起源的深入探讨究竟始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葛洪作为一位杰出的道士和当时备受尊敬的天文学家,无疑在这一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在着作《抱朴子内篇》中对道教宇宙理论作出了显着贡献,探讨了「玄」——即道对天地形成的本源性影响。晚年隐居于罗浮山期间,他完成了重要着作《枕中书》,书中详细论述了道教的「极妙之根宗」,并提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宇宙如同混沌的鸡蛋,盘古真人自称为元始天王。随着宇宙蛋的成长,天地逐渐开辟,轻清之气上升成为天,重浊之物下沉成为地。元始天王居于天中心的玉京山,随后演化出其他神、人和动物。
葛洪的学说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宇宙演化理论。与此同时,上清派也对天地的起源和结构进行了探讨。葛洪的从孙葛巢甫创作了大量经典,其中《灵宝无量上品度人妙经》等经书全面阐述了天地开辟的过程。随后,《太上老君开天经》等着作也相继问世,探索天地开辟等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