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锦衣卫38(5/13)
代在公元1580年左右,误差不超过五年。\"吴志明舔了舔干燥的嘴唇,\"也就是说,它确实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东西。\"
赵莽点点头,这在意料之中。雷火筒作为明代火器,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但吴志明接下来的话让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收紧了。
\"问题是筒内残留的火药成分。\"吴志明的声音低了下来,\"我们检测出了锑酸盐这种化合物直到19世纪才被用于焰火制造。\"
实验室突然安静得能听见通风系统的嗡鸣。赵莽感到一阵眩晕,右手掌心的五个红点隐隐发烫。他强迫自己保持冷静:\"有没有可能是污染?\"
\"不可能。\"吴志明摇头,\"我们做了三次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而且\"他犹豫了一下,\"筒体内部的金属成分也有异常,含有微量的铱元素——这种金属在明代中国几乎不可能获得。\"
时空悖论。这个词在赵莽脑海中炸开。一个明代制造的铜管,里面却装着后世才有的火药成分。就像有人穿越时空,将不同年代的东西强行拼凑在了一起。
\"还有更奇怪的。\"吴志明调出电子显微镜的图像,\"您看这些鳞片。\"
屏幕上显示出雷火筒表面的鲤鱼浮雕特写。那些细密的鳞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精确的几何排列,每一片鳞片上都有一个几乎不可察觉的凹点。
\"这不是装饰,\"赵莽立刻意识到,\"是信息编码。\"
吴志明惊讶地看着他:\"您怎么知道?我们刚发现这些凹点的排列有规律,正准备进行下一步分析\"
赵莽没有解释,只是从背包里取出一个老旧的黑色u盘:\"用这个程序试试。\"
u盘里装载着他父亲失踪前留给他的量子解密算法。五年来,赵莽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个程序的存在,也从未找到过能与之匹配的加密信息——直到现在。
程序运行需要时间。赵莽走到窗前,望着研究所院子里那棵叶子开始泛黄的老槐树。父亲最后一次跟他通话时说过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小莽,真理往往藏在时间的褶皱里,要找到它,你得学会同时看向过去和未来\"
\"赵老师!\"吴志明的惊呼打断了他的回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