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古法造纸术(3/4)
制作步骤仔细抄写一遍,过程中还得把这个时代没有的东西替换掉。
第一步——选材:挑选生长2—3年、竹节较长、纤维均匀且无病虫害的慈竹。如此这般的慈竹,纤维质量上乘,方能保证纸张品质。
第二步——砍伐:将选好的慈竹砍倒,去除竹枝和竹叶,仅保留竹杆部分。接着把竹杆截成一定长度的竹筒,便于后续处理,一般长度在1—2米左右较为适宜。
第三步——浸泡竹子:将截好的竹筒捆扎起来,放入池塘或专门的浸泡池中浸泡。浸泡时间短则十天半月,长则数月。浸泡旨在去除竹子中的可溶性杂质、部分果胶以及一些易在后续工序中产生干扰的物质,使竹子纤维更易分离。
第四步——煮料:把浸泡后的竹子从水中捞出,放入大锅中,加入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等碱性溶液进行蒸煮。蒸煮时温度需保持在较高水平,通常要持续煮沸数小时甚至更久。在这个过程中,碱性溶液会与竹子中的木质素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将其溶解,从而使竹子纤维分离,形成纸浆。
第五步——洗料:把煮好的纸浆从锅中取出,装入布袋,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冲洗时要不断摆动布袋,以便彻底洗净纸浆中残留的石灰渣、煮料溶解物以及其他杂质。经过多次冲洗,直至纸浆变得较为纯净。
第六步——晒白(可选):洗净后的纸浆颜色或许不够洁白,古人有时会将其置于向阳处晾晒,利用日光照射数月,使纸浆颜色逐渐变白。不过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后来也有一些造纸工匠会使用少量漂白剂来加速纸浆漂白,但漂白剂的用量和处理时间都必须严格把控,以确保纸张质量。
第七步——打料:将初步处理后的纸浆放入石臼或水碓中,用杵臼或水车带动的锤子等工具对纸浆进行舂捣。这个过程需持续较长时间,直至纸浆被捣打成泥膏状,使纤维进一步分丝和帚化,增加纤维的柔韧性和交织性,如此才能抄造出具有一定强度的纸张。
第八步——捞纸:准备一个抄纸槽,注入适量清水,将打好的纸浆倒入抄纸槽中,搅拌均匀,让纸浆纤维均匀悬浮在水中。然后将竹帘轻轻放入抄纸槽,再平稳抬起,使竹帘上均匀附着一层薄薄的湿纸页。最后把抄成的湿纸页从竹帘上取下,放置在一旁的湿纸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