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实验室的杂工赵小侯(1/3)
实际上,国内的材料相关的课题项目大多如此,都是需要依靠一些企业提供科研资金的。
像国家提供资金的课题项目也有,但现在大多数都集中在大夏科学院。
而就算是这种新型合金钢材研究出来了,那家钢铁集团也未必用得上,多数都只能算是技术储备。
这种课题项目规模太小了。
整个项目资金也就150万左右,人员四五个。
你要说能够研究出什么厉害的合金钢材来,压根就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材料研究说白了,本质上就是一种试错。
将各种材料不断尝试混合在一起,加减各种材料的比例。
运气好的话,上千次实验就可能尝试出一种性能较好的材料来,运气不好,十万次都可能没好的结果。
最关键的就是,较为容易尝试出来的材料,以前已经被人尝试出来了。
这就使得现在的材料实验,大多数都是在做无用功,即便你做出了性能较好的材料,也可能是人家早就做出过的,并且注册了专利。
用于飞的话来说,这150万,除掉实验仪器的折旧费,能做上800次实验就算是很不错了。
毕竟实验中,各种材料的消耗,消耗的电力等等,都是要钱的。
实际上的实验次数肯定会更低。
因为课题参与人员都要发工资的,另外如果研制出了性能较好的合金钢材,那么后续的钢材测试等等,也都是要花钱的。
这年头,不管做什么,没钱寸步难行。
到了这个时候,赵小侯算是明白过来了。
光这150万的资金,还都是看在李清源面子上拨过来的!
毕竟150万资金,那家钢铁集团大概也没想着能出什么成果,给李清源个面子,搞个课题项目,不然没钱没项目,于飞这些学生怎么搞研究,以后怎么毕业?
这也是为啥李清源没经常待在实验室里的主要原因。
课题项目的资金太少了,明眼人都能知道出不了什么成果。
因而李清源就得去跑课题资金啊,找上面的领导想办法,多弄一些资金的话,才可能出成果的。
这些材料课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