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硅芯片产业的死刑?(2/3)
不管从资金上考虑,还是从生产资源上考虑,都会损失很大。
最关键的就是,由此会带来不小的经济、社会动荡,实为不智。
因而生产250纳米工艺制程的锗碳芯片,用来取代大夏尚且无法自产的14纳米工艺制程硅芯片,才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至于180纳米锗碳芯片,现在研制出来了,但估计也要等250纳米锗碳芯片顺利投产之后,才会开始其生产链的建设。
毕竟180纳米锗碳芯片近乎于7纳米硅芯片的性能,还是稳妥一些,有了锗碳芯片生产链建设的经验之后再来比较好。
毕竟这锗碳芯片的生产和硅芯片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在离开实验室之前,赵小侯虽说由于时间紧张,没有和大家一起出去吃饭庆祝,但还是鼓励了一下米来娣等人,让他们朝着130纳米工艺进发!
这130纳米工艺的锗碳芯片,其晶体管密度是180纳米的3倍,每平方毫米足足有60万个晶体管。
其性能等同于5纳米的硅芯片。
有一说一,如果米来娣等人将130纳米工艺的锗碳芯片搞出来,那么在芯片这一块,大夏国就等于拥有了最尖端的芯片自产能力。
虽然说现在一些顶尖的芯片生产厂家叫嚷着要把3纳米工艺研究出来。
但实际上,3纳米的硅芯片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突破的。
这里既有量子隧道效率不断增大带来的电子穿越问题,更有晶体管越小,越难实现量产的问题。
毕竟硅原子也是有体积大小的。
一个硅原子的直径就有025纳米!
而工厂化生产的芯片里,一个微型晶体管至少需要50个硅原子构成。
当然,有尖端实验室里也研制出过7个硅原子构成的晶体管。
但这个没办法工厂生产的。
简单来说,直径3纳米的晶体管,即便不去计算原子之间因为排斥力而形成的空间距离,一个晶体管的一面也就只能排列10个硅原子。
因而三纳米的晶体管,由于晶体管不是正方体,从实际角度上来说,能够容纳的晶体管大约为70多个。
而微型晶体管的极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