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亿到账了,有干劲了(2/3)
液,其能够制造出的蛋白质就更少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按照赵小侯所要求的标准,一吨氨基酸溶液,能够制造并提纯出50公斤的指定蛋白质就算是合格了。
当然,这样会浪费很多,成本很高。
但这就是之前所说的必要浪费。
否则的话,硬要1吨氨基酸溶液制造提纯出200公斤指定的蛋白质,能做到,但蛋白质的纯度就不能保证了,也很可能会导致后续的实验失败。
在一周时间之后,实验室的仓库里就储存了超过了2吨各类提纯之后的蛋白质。
蛋白质材料储备到这个程度也暂时够用了。
而接下来的实验就是将几种蛋白质材料混合到一种特殊的溶液内,再通过多重电磁场震动,从而生成蛋白质机器人的内核。
之后将这些蛋白质机器人的内核提纯,放入充满lg-12肌动球蛋白的溶液内,照样通过多重电磁场的震动,将蛋白质机器人的内核外形成一层由lg-12肌动球蛋白构成的肌动膜。
之后就是将覆盖上了肌动膜的机器人内核提取,放入充满sq-3蜘蛛丝蛋白的溶液,再次通过多重电磁场的震动,将sq-3蜘蛛丝蛋白编制在机器人内核上,从而形成完整体的蛋白质机器人。
由此可以看出,这蛋白质机器人的制造工艺和多重电磁场脱不开关系。
而对于多重电磁场的运用,赵小侯现在可算得上是炉火纯青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段描述看上去很简单,但在最初的实验里却是困难重重。
就拿用sq-3蜘蛛丝蛋白编织为蛋白质机器人的外壳这一点而言,实际上现在有些国外的研究所已经做到了用类似的蜘蛛丝蛋白来编织蛋白质机器人的外壳。
但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却不是利用多重电磁场的震动,而是利用06微米喷嘴的3d打印机,在蛋白质机器人的内核外编织一层外壳。
但这样的手段只能应用在实验室级别的实验上。
因为这种3d打印机来编织蛋白质机器人外壳的办法,每次只能给一只蛋白质机器人编织外壳。
其极为耗时且不说,光是其高昂的成本就不太可能工厂化生产。
要知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