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微结构调整技术(1/3)
但对于赵小侯来说,超乎天才的超高智商以及好几门超过800分的学科加成,使得他在静下心来之后,只用了五个小时,就找到了实现常温超导技术的研发方向。
那就是微结构调整技术!
这个微结构调整技术,在之前,赵小侯实际上就研究和使用过了。
超高强度碳纤维之所以能够研发出来,主要就是其微结构的调整,使得其在原子层面上就形成了特殊的微结构,能够承受住较大的拉力,最终在宏观层面上展现出来的就是碳纤维的超高抗拉性能。
既然碳纤维经过微结构调整之后,就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常温超导材料技术也可以借用这一点来实现常温超导。
此时赵小侯脑海里是有着大量超导材料信息以及知识的。
他对超导现象产生的种种原因是了如指掌。
略微寻思之后,他就决定还是从cu-o面着手进行研究。
当然,他选择的最初材料也不是铜酸盐材料,而是碳纤维材料。
其中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关键的还是他对碳纤维材料太熟悉了,这有利于他进行微结构上的调整。
在最新制定的实验计划里,赵小侯在微观纳米层面,准备将碳纤维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拥有三个类似于cu-o面的微观结构。
至于这么做到底有没有用,赵小侯心里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毕竟801分的数学,物理,材料学,乃至于707分的化学,让他冥冥之中感觉这样做是对的。
至于如何将碳纤维重新组合,那自然就要赵小侯的老朋友-超高频震荡电磁场来帮忙了。
这个实际上就是一种电磁力场的应用方式罢了。
赵小侯接下来让1号智能ai操纵3d打印机械臂,在短短一周时间内,就制造出了1000万个智能化的碳纤维反应釜。
当然,这些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都是统一的规格,长宽高为555厘米。
之所以造这么小,除了方便1号智能ai操纵进行实验之外,主要还是为了降低设备成本。
毕竟即便是造这么小的智能化碳纤维反应釜,一个的成本算下来也达到了30元。
也就是说这1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