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维度作者(下)**(2/3)
原初创作者"的位置。\"
三、溯源之旅
所有获得解放的作家突然手拉手漂浮起来,他们的身体化作数据流,在虚空中拼出一幅巨大的导航图。图上标记着令人震惊的信息:
→ 当前维度:第七叙事层(商业写作矩阵)
↑ 第六层:出版社过滤体系
↑ 第五层:文学奖评价标准
↑ 顶层:原初灵感海
\"要一层层打上去?\"李牧皱眉看着逐渐实体化的\"编辑军团\",他们正驾驶着由畅销书排行榜变形而成的战舰逼近。
作家却摇了摇头。他拿起那面由键盘幻化的青铜镜,镜中映出的不是人脸,而是一段被尘封的记忆:
六岁那年,他在儿童画报上涂鸦的故事《会说话的石头》获得老师表扬;
十二岁,被同学嘲笑的武侠小说练习本;
十八岁,锁在抽屉里不敢给人看的诗集
\"不需要攀登。\"他将镜子抛向空中,\"创作本就是向下扎根的过程。\"
镜子碎裂,每一片镜渣都变成微型门户。作家们面面相觑,突然默契地笑了。他们一个接一个跳向不同的碎片——不是往上,而是主动坠向更基础的叙事层。
四、根须战争
下坠的过程如同穿越创意的化石层。作家看到:
在第六层,戴着镣铐的编辑们正在流水线上给文稿打标签;
第五层,评委会用显微镜检查每个句子的\"文学性\";
第四层,算法工程师正在将千古名篇喂给ai学习
直到穿过最底层的\"防火墙\",他们来到了个难以形容的空间——这里没有上下左右之分,只有无数根须状的光带在虚空中舒展。每根光带都链接着不同时代的创作者,从岩壁画师到网络写手,从口述史诗的老人到编写代码的程序员
\"原初灵感海\"李牧的道袍被信息流吹得猎猎作响,\"所有创作的共同源头。\"
突然,一根异常粗壮的光带抽搐起来。顺着它望去,众人看到了恐怖的景象——有团由商业合同、流量数据和kpi指标构成的庞然大物,正像七鳃鳗般吸附在光带主干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