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袁强曹弱?表象之下(2/4)
。情报汇总的结果,也清晰地指向了这一点。任何一个客观的分析师,依据这些信息,都会判断袁绍胜算极大。
然而,我的直觉,或者说,那些偶尔闪现于脑海、模糊不清的“历史碎片感”,却在不断发出警报。这种感觉很奇特,并非清晰的记忆,更像是一种对特定模式的熟悉感——一个庞大、强盛,但内部结构松散、核心领导存在致命缺陷的巨人,最终轰然倒塌的模式。
“袁绍此人,”我缓缓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默,目光扫过石秀和貂蝉,“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他的言行、决策的情报。你们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石秀想了想,有些犹豫地说:“袁公……出身四世三公,名望极高,礼贤下士,颇有雄主之风。只是,似乎……决断之时,常有迟疑?”他用词很谨慎,显然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
“不止是迟疑。”我摇了摇头,“是‘好谋无断,色厉胆薄’。他喜欢听取各种计策,显得从善如流,但真正到了需要拍板决策的关键时刻,却往往犹豫不决,被不同意见反复拉扯,错失良机。而且,他看似宽宏大度,实则内心猜忌,尤其对那些真正有才干、敢于直言的谋士,如田丰、沮授,虽用之,却不能尽信,反而更偏爱那些阿谀奉承、善于揣摩他心思的,如郭图、审配之流。”
我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这种性格,反映到他的统治集团内部,会造成什么后果?”
貂蝉冰雪聪明,立刻接口道:“主公的意思是……派系林立,内耗严重?”
“正是!”我肯定道,“袁绍麾下,大致可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河北’本土谋士集团,他们更注重长远战略,行事稳健,但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另一派,则是以郭图、审配、逢纪为代表的‘颍川’及外来谋士集团,他们更懂得揣摩袁绍的心意,也更急于建功立业,巩固自身地位。这两派之间,因为政见、性格、以及争夺袁绍的信任,早已是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我拿起貂蝉刚才提到的那份关于审配、逢纪争执的报告:“这绝非孤例。我们安插在邺城和袁军中不同层级的‘眼睛’,都或多或少地反馈过类似的信息。比如,某次军事会议上,田丰提出的持重缓进之策,被郭图以‘怯懦’之名批驳;又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