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士族暗流,微妙平衡(2/4)
“汉瑜公此言差矣。”我接过茶盏,轻呷一口,感受着茶汤的甘醇在口中化开,“徐州乃四战之地,非一人之智、一时之功能够长治久安。唯有上下同心,士民协力,方能在这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陈氏一门,世代簪缨,深孚众望,正是徐州稳定的基石。昭年轻识浅,许多地方还需仰仗二位指点。”
这番话既是示好,也是表明我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地位,希望维持合作关系。
陈登在一旁接口道:“陆别驾年纪虽轻,然行事老练,目光深远,实非常人可比。如今徐州内部安靖,府库充盈,兵甲日强,皆是有目共睹。只是……”他话锋微微一转,看向我,“不知别驾对北方形势,尤其是官渡之战,如何看待?”
这才是今日会面的核心试探之一。官渡之战,袁曹争霸,牵动着天下所有势力的神经。我作为徐州的实际掌控者,对这场决定北方归属的大战持何种态度,直接关系到徐州未来的战略走向,也关系到陈氏这样的本土大族的切身利益。他们需要判断我的倾向,以便调整自身的立场。
我放下茶盏,神色平静,沉吟片刻道:“官渡之战,诚为天下瞩目之焦点。袁本初(袁绍表字)坐拥四州之地,兵强马壮,声势浩大;然曹孟德(曹操表字)挟天子以令诸侯,精兵猛将,亦非等闲。此战旷日持久,胜负实难预料。”
我先是给出了一个看似中立的评价,接着话锋一转:
“然,以昭愚见,兵者,非唯力强马壮者胜。袁公外宽内忌,谋士众多却难衷一是,粮草调度亦恐有不逮之处。反观曹公,虽兵力处劣势,然其人用兵诡诈,善出奇策,且内部号令统一,许都供应或更为得力。此消彼长,战局走向,恐非表面实力对比那般简单。”
我的分析倾向于曹操,但并未明言支持,而是着重于分析双方的优劣,特别是后勤与内部统一性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既展示了我的战略眼光,也避免了过早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陈珪听着,缓缓点头,浑浊的眼眸中透出思索的光芒:“子明所言甚是。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看来景明对北方战局洞若观火啊。”他顿了顿,又看似随意地问道,“玄德公素有匡扶汉室之志,不知他对这场大战……”
又绕回刘备了。这是更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