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喊雨(5/6)
象学中的\"七风方位\"。
\"这不是迷信,\"杨工激动地说,\"这是古老的生态智慧!你们有没有完整记录这些仪式?\"
龙安心想起昨晚张明偷偷录了像。当视频播放时,杨工团队如获至宝,特别是阿公吟诵时的声波频谱分析,显示出复杂的次声波成分。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杨工当场决定在寨子设立临时观测站,\"这可能为人工降雨提供全新思路!\"
气象团队离开后,张明依然处于恍惚状态。傍晚,龙安心在合作社后面的小溪边找到了他。年轻人正盯着潺潺流动的溪水发呆,手里攥着一块奇怪的石头。
\"这是什么?\"龙安心问。
\"含电气石,\"张明闷闷地说,\"能产生微弱电流。阿公仪式用的铜铃上就镶着这种石头我刚查了资料,某些频率的声波确实可以影响大气中的电离层\"
龙安心在他身边坐下:\"还在纠结科学解释?\"
\"我学了七年大气物理,\"张明的声音有些哽咽,\"课本上说人工降雨需要飞机、干冰或碘化银可现在一群老人摇摇铃铛、唱唱歌就\"
\"科学不是万能的,\"龙安心望着远处的雷公山,\"我父亲是木匠,他有些手艺连物理学都解释不清,但就是管用。也许"喊雨"也是这样——先人通过观察和经验,发现了某种规律,再用他们理解的方式传承下来。\"
张明沉默了很久,最后轻声说:\"我需要重新思考我的论文方向\"
这场雨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县气象局与合作社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要在寨子设立\"民族气象观测站\",系统记录苗族物候知识和气候应对智慧。张明主动请缨担任联络员,开始跟着阿公学习观察云形、风向和动植物行为预测天气。
更令人欣喜的是,寨子里的年轻人态度大变。吴小山不再嘲笑传统是\"迷信\",反而组织起\"古谚语学习小组\",邀请老人们传授各种农事谚语。连最叛逆的阿吉也开始认真记录阿公说的每一句话,说这比手机天气预报\"准多了\"。
一周后的合作社例会上,龙安心提出了新计划:将苗族气候智慧整理成图文手册,作为\"十二个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