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初一拜年(2/3)
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
对于杂病,则以五脏为中心,分列病证并阐述其证治方药。
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治病以五脏为纲,配合五腑(六腑除三焦外)、五官、五志等进行辨证,认为五脏的发病特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并对五脏为病的常见症状作了归纳,立法用药颇具匠心,对后世影响很深。
金代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来分析病机,进行辨证治疗,并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几个方面提出常用方药,对脏腑辨证作出很大的贡献。
金元医家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突出脾胃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立方用药侧重补中升阳。
清代叶天士提出了养胃阴的理论和方药,补充和发展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
另一位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并躬身实践,解剖尸体,对传统理论提出某些质疑,如否定“心主思”之说,认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
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藏象学说逐步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间着作可谓汗牛充栋,那是王鹏一时能够掌握的。
不过,道不同理通,只要掌握了藏象学理论基础的道,其间千变万化的术,就万变不离其宗了。
自从上次听常问大师讲过内功的运行法则以后,王鹏一直勤习不缀,觉得自己进步很快,虽然身体没见强壮多少,但是力气却大了不少,而且神清气爽,走路都轻飘飘。
看起书来思维也很清晰,记忆力好的也不是一星半点,中医理论的理解飞速地在增长。
“爷爷,人们说中医不会做外科手说,我看了这些医书以后,觉的并不是那样的,外科手术应该也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呀,为什么没有见过中医做手术呢?”
“小鹏,你的这个问题问的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