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过去的故事(2)(3/7)
园见他的次数很少,来也是为了要银子、珍宝。
秦兮怡才不会像从前那样傻乎乎的,翁绪一要就给。
她把自己名下的庄子、田地还有父母补贴的家给悄悄存了起来,放到翁叡祺名下。
听到这儿,王蕤意忍不住感慨,小王爷的母亲真的很爱他,为他留下这么多钱财。
翁叡祺摸摸她的头,惆怅地说:“单凭我母亲小打小闹的留点钱,能够我现在做个什么?”
他富贵的来源是他心底最深的秘密,也是他最难以释怀的痛。
天和五年,那时他八岁。
他的外祖察觉到一些风声,天子为国库亏空这件事日日烦忧,不仅减了大臣们的俸禄,还硬逼着每位大臣至少交出一件珍宝。
有些地方的富户还被安了些莫须有的罪名,被下狱抄家。
作为南穼朝最富有的家族,秦牧汉很难不警觉,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
官场上与他交好的朋友以及老丈人都想方设法暗中提醒他掩盖风头。
形势所逼,不得不低头。秦牧汉找来两个儿子商议对策。
秦家的商业主要有钱庄、酒楼、米铺,以及大量的田地庄子。
秦氏主要靠开米铺发家。
在族谱里从秦牧汉往上数三代,会发现他们本不是临安本地人,而来自益州的涪城。
涪城产的米又香又甜,品质极佳。
但当时涪城地处洼地,四周群山环绕。这样高品质的好米并没有美名远播。
秦牧汉的太爷爷不甘于只在涪城做个小地主,他同妻子商量盘算,决心雇一支镖队把涪城的米运到临安去卖。
最先几百斤大米以正常价格分别卖给临安的几家米铺。
当时临安人从没听过什么涪城大米,卖不起好价也正常。
等第一批米全卖出去的时候,涪城大米的美名也渐渐传播了出去。
临安城稍微富庶点的人家都会特地买涪城大米吃,就算价格比普通大米稍贵也没关系。
第一次到临安卖米,秦牧汉的太爷爷没有赚到钱,这次不过是试试水,赔本赚吆喝。
见有利可图,太爷爷在当地以低价收购了更多的米,再加上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