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指尖万象(2/3)
地同时举筷。
鳝丝细嫩配上冬笋丝的脆爽,感觉米饭下的更快了。
很快菜被风卷残云,消灭一空。
饭后去结账,王老板照例给我敬烟,我笑着摆摆手。
盛冬要回霆威国际忙点作品,也对,毕竟那边的项目设计终稿还需要他坐镇,我直接上楼回到房间。
想起昨天中午看风语的文章,还有昨晚那个旦角皮影的诡异,我对皮影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打开电脑,点开视频应用,输入“皮影戏”后,在搜索结果中,找了一部纪实风格的记录片《指间万象:皮影人间》看了起来。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以兽皮或纸板雕琢人物剪影,借光影演绎故事的古老戏剧形式。
艺人于白幕后方执竿(或称签子)操控影人,辅以地方曲调与弦鼓乐声,营造出声、光、影的奇幻效果。
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汉武帝因思念李夫人名人制作人偶表演,形成雏形。
宋代,皮影戏进入成熟期,《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瓦舍已有专业影戏艺人,内容涵盖历史与神话故事,并随丝绸之路传播至波斯、欧洲。
明清时达到鼎盛,雕刻工艺精细至可活动关节,形成陕西老腔、唐山驴皮影等地域流派。
纪录片里关于制作工艺的部分最吸引我。
鞣制三年的牛皮,刀刃顺着肌理走向刻出锯齿纹路,再以矿物颜料层层晕染,朱砂点睛,石绿描斑。
最后用熬煮几日的鱼鳔胶黏合关节。
这手艺源自清顺治年间泾川吴氏影班,需经刮、磨、洗、刻等二十四道工序,雕刻三千余刀方成一具影人。
皮影戏的题材多样,《目连救母》的恶鬼獠牙森白,源自唐代寺庙驱邪仪式;《哪吒闹海》的混天绫用茜草与靛蓝交叠染色,仿若真能搅动东海水波。
纪录片尾有个场景很是写实,一位下乡演出结束的老艺人,就像风语文章中的那位。
摩挲着箱内一本泛黄的戏折子,哼唱着《长坂坡》的唱词:“子龙单骑冲重围,银枪挑落星辰碎”
唱腔豪迈中透着婉转,与铜铃的清响交织,声音传开去,传开去
画面一闪,那速递文件袋中的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