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良辰美景(2/3)
球剧院刚刚动工。”
舞台上的杜丽娘踩着云步绕到牡丹亭畔,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时,闺门帔的真丝面料在追光下,细密的金线刺绣绽出千丝万缕的辉芒。
笙箫忽而转急,十二花神捧着刺绣花篮自纱幕后飘然而出。
当先的芍药仙子罗裙曳地,真丝裙摆上绣着八百朵形态各异的芍药,每片花瓣都用不同色号的桑蚕丝晕染。
此时舞台上空也飘落了纷纷扬扬的花雨,我望着飘落的漫天飞花,一时竟恍惚了。
“汤显祖四十九岁那年,在玉茗堂前栽下二十株白牡丹。” 盛冬说这话的时候,舞台的追光恰好扫过他棱角分明的侧脸。
“他抬手示意我看舞台右侧的牡丹亭布景,那些绢制的牡丹花心闪着光。
”伦敦环球剧院搭起木架时,这出戏已经唱遍江南的深宅水榭。“
听着盛冬的话,我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戏票边缘的烫金纹样和凹凸的缠枝莲纹。
幕间休息的铜锣声惊起梁间的暗影,我望着穹顶垂落的十二盏宫灯,盛冬抚过座位扶手的花纹,指了指演出单彩页册,示意上面有介绍。
演出结束后,盛冬在送我回家的路上,边开车边说:“汤显祖写《牡丹亭》时,刚辞了遂昌知县。”
他的声音在昏黄的路灯下,就像在念一本旧的线装书,&34;他笔下杜丽娘为情而死,又因情复生,英国人要再过十年才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殉情戏码。”
我到家后,翻看着今天演出的彩页册,里面写着很多关于昆曲的传说。
比如嘉靖年间《扬州画舫录》记载的声学秘法:三百个陶瓮倒扣在地基里,声线撞上翁壁,便能漾出春水般的颤音。
比如当年造办处的匠人要用孔雀羽捻线,在烧蓝胎底上盘出二百四十个吉祥结,才能制成一顶完整的头面。
又比如,相传民国时期昆曲大师登台献艺时,戏台上的木雕牡丹里嵌着真正的夜明珠,可惜后来被日寇掠走。
上午9点半的寒武时光,晨光正将橱窗上的霜花染成蜜色。
我擦试着新到的汝窑天青釉咖啡杯,这款混搭深得我心。
磨豆机的嗡鸣传来,他正在为今天的第一桌客人冲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