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细说靖难(2/3)
可待的开始削藩。”
“削藩?为啥要削藩?”朱元璋疑惑地问道。
“爷爷,您分封藩王,本意是让他们拱卫皇室,可时间一长,有些藩王势力越来越大,拥兵自重,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朱雄英耐心解释道,“朱允炆登基后,听从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推行削藩政策。奉行先易后难的政策,并且他的手段实在太过急切和强硬,毫无缓冲余地。就说周王,被突然抓捕,全家被押解进京,堂堂藩王瞬间沦为阶下囚,毫无尊严可言。代王被幽禁,生活凄惨;齐王被废为庶人后,财产被查抄,家人四散。而湘王的遭遇更是令人痛心,朝廷派兵包围王府,湘王不愿受辱,竟带着全家自焚而死,大火烧了整整一夜,场面惨不忍睹。这般无情的处置,让其他藩王人人自危,也彻底激化了与四叔的矛盾。”
朱元璋眉头拧成了个“川”字,脸上满是心疼与愤怒:“都是一家人,他怎么能做得如此决绝!就算要削藩,也不能这般不顾亲情,毫无转圜余地。”
朱雄英无奈地叹了口气:“朱允炆当时一心想巩固皇权,却没考虑到后果。他行事太过冲动,完全不懂得循序渐进。这一削藩,就像捅了马蜂窝,而四叔本就野心勃勃,在姚广孝的怂恿下,便以‘靖难’为名,起兵造反了。”
“这‘靖难’到底是怎么个打法?老四哪来的胆子,敢公然对抗朝廷?”朱元璋心急如焚,追问道。
朱雄英接着说:“四叔在北平起兵,打着清君侧为名,开启‘靖难’,手下的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刚开始,朝廷军队准备不足,被四叔打了几个胜仗。一路南下,势如破竹。”
“朝廷就没有能打仗的人了吗?就老四那么点兵马,就算是头猪去打仗也能赢。”朱元璋气得拍桌子。
朱雄英微微苦笑,缓缓说道:“朝廷派了耿炳文、李景隆等将领率军平叛。耿炳文经验丰富,是员老将,可首战就失利。后来换上李景隆,这其中就有些门道了。朱允炆对武将心存疑虑,各种打压,还总觉得他们手握重兵,恐生变故,平日里多有制衡,赏赐和信任都给得十分吝啬。李景隆本就出身勋贵,心高气傲,又觉得自己不受信任,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便在战场上消极怠工。在郑村坝之战中,李景隆指挥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