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报捷1军品锻造(1/4)
车轮滚滚穿沟壑,万马千军越陡坡。
巧匠俊才三线去,技师能手九沟酌。
兵工生产国安幸,大厦浇淋命引戈。
转世千年修此地,回眸一笑变飞蛾。
1971年,三线建设进入了热火朝天的疯狂期,山沟里各项工程紧锣密鼓地推进着。
建筑队日夜加班,厂房、宿舍、办公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尘土飞扬的公路上,一辆辆汽车满载物资,风驰电掣般驶向山里,仿佛在与时间赛跑。
建设材料源源不断地运抵,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
建筑工人们忙着搭架、砌墙、安装屋面板,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独特的技艺,在三线的大地上描绘着宏伟的建设蓝图。
搬迁设备也陆续到位,在已交付验收的厂房里,军工战士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卸车、倒运、安装和调试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重要任务。
清晨,盛国琳早早来到单位,站在车间通道上,目光凝视着即将验收通关的生产线。
作为这个车间的主任,他心中满是感慨。
他所在的厂房,是锦东三线建成的第一座正规厂房。
1969年,三线建设者们来到这里,经过现场测绘,发现此地沟宽、岔深、山高林密,非常有利于防空掩蔽,于是决定在此建设军品厂房。
经过民工和建设队伍对场地的平整、道路修筑、引水通电以及建筑施工,这座厂房在1970年入冬时顺利交付给车间。
厂房交付后,车间立即组织设备安装。
当时天寒地冻,同志们不畏严寒,抡起大锤凿开冻土,挖掘设备基坑。
为确保设备基坑及地脚坚固螺栓混凝土基础的水泥浇筑、固化和养生质量,工人师傅们想尽办法,采用建棚、盖棉被、烧火等土办法,成功保证了工期和质量。
盛国琳对职工们的力量深感钦佩,也为大家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所折服。
弹体加工车间位于老疙瘩沟,山谷地势较高,从厂门口到工房一路爬坡。
刚来时,大家上班爬坡都叫苦不迭,然而仅仅几个月过去,大家就逐渐习惯了这种爬坡下坡的日常。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