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报捷2军品通关(4/5)
是测试车床并调整精度,发现有点问题,便找来机修钳工。
他们反复研究修理,把精度调试好了,切削也顺畅了。
与此同时,李文化又和盛国琳商定,对全部设备进行精度调整。
车工设备逐台调整精度的同时,其他设备也在进行调整。
一周后,大家都信心满满。
谢云旺每天都来查看进度,他对盛国琳说:“李师傅真是个难得的人才!他一来解决了不少问题,这下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了。”
“您说得太对了。” 盛国琳也深有同感,因为精度调整后,机加质量有了显着提升。
通关流程进行到精车组,检验员抱着炮弹半成品走到李文化身边,将半成品递给他。
李文化身旁精车组的同志们都围过来观摩。
他接过半成品,拿起卡尺先测量圆柱部,接着又用专用的“模板靠尺”测量圆锥部。
测量完毕,他把弹尾部卡在卡盘上,开始车削弹头部。
由于锥形部尺寸不好切削,进刀量需要随时调整。
只见他一手摇动中拖板手轮,一手摇动小拖板手轮,同时进刀,铁屑在圆柱上卷曲着从刀头旁滑落。
不一会儿,一个光滑的流线型炮弹头就加工完成了。
检尺、加工,再检尺,合格。
李文化镇定地将弹头半成品在卡盘与尾座间掉转方向。
掉头后车削圆柱弹体及弹带槽,很快,一个漂亮的炮弹头呈现在大家眼前。
盛国琳、吴敏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捧着光滑的炮弹头给彭大军等领导看。
谢云旺称赞道:“李师傅,手艺高超,太完美了。”
兰小柱有些疑惑,问道:“这就完成了?”
谢云旺回答:“不行,后面还有很多道工序呢。”
确实,这仅仅是弹头成型,距离能上战场的炮弹还差得很远。
锦东生产的合格产品,没有装药、没有引信,也没有弹筒,这一点彭大军和军工厂的同志们都很清楚。
因为这是生产安排,规定有的厂家生产这几个部件,有的厂家生产那几个部件,还有生产火药的、负责组装的,一个完整的炮弹需要多家合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