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不划算的分数溢价(2/3)
他们或许连一本像样的参考书都没有,只能借来同学用过的旧书,反复抄写重点;他们或许连电灯都没有,夜里点着昏黄的煤油灯,趴在破旧的木桌上复习到深夜。
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但他们依然选择拼尽全力,只为那渺茫的一线希望。在八零年代的华国,大学文凭是无数人跳出农门、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
还有一些考生,选择了更为艰难的道路。去年考不上,今年咬牙复读;今年再落榜,明年继续埋头苦读。
他们中有的已经二十多岁,早已过了同龄人成家立业的年纪,却依然背着书包,挤在教室里,和比自己小几岁的学生一起听课。
复读的日子并不好过,经济压力、心理压力如影随形,有人说他们“死心眼”,有人劝他们“早点找个活干”,可他们却固执地相信,只要再坚持一年,命运就会给他们一个不同的答案。
从内心里,裴瑜觉得,李招娣报考京海师范大学,有些浪费了她的高考成绩。
京海师范大学虽然在师范类院校中名列前茅,但其录取分数线相较于一些其他重点大学,实际上存在比较高的溢价。
这种溢价部分来源于京海市本身的地理优势和资源集中效应,考生和家长往往认为,留在京海市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身份象征”,因此愿意为这一选择多付出一些分数代价。
但是裴瑜认为,这种溢价未必划算。
京海市内还有不少分数线明显低于京海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科学校,比如京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京海市第六师范学校、京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等等。
这些学校虽然目前只是专科层次,但到了九零年代或者千禧年之后,这些专科学校会被并入京海师范大学。
这样的话,李招娣现在为了考入京海师范大学而付出的高分数,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她就算只考上了师范专科学校,几年后也算是京海师范大学的学生了。
而且1986年的华国依然实行着严格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大部分工作岗位是由国家统一安排的。
对于师范类院校的学生而言,毕业后的去向可以预见到。李招娣如果从京海师范大学这样的本科院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