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冼承均(1/3)
1975年1月2日,是新一期培训班和医护班报到的日子,今年的医护班课程,增加了两节外语课,分别是俄语课和英语课。不过对于冼韵怡来说,只增加一节课程,对她平日的工作并没有太大影响。
她除了每天上午固定的外语班三节课外,还有系统班每周的三节课程,现在仍旧是在上午时间给医护班再增加一节课,而且都只是一些基础医学词汇,所以冼韵怡很快便完成了课程安排与备课工作。
关于医护的日常外语词汇,冼韵怡分成三个类别进行授课,分别是:症状表述、急救指令、战地情景。军医都需跟随部队外出参与紧急救援,对于这些专业词汇最好做好基本掌握,以备不时之需。
症状表述包括患者的最表面症状,例如发热、出血、骨折、疼痛部位等。急救指令则包含一些脉博检查,止血、针剂注射、缝合这类词汇。
战地情景比较复杂,需精准掌握像一些战地常用外语词汇。
其实冼韵怡是非常支持在医护班增设外语课程这一决定的,战场战况瞬息万变,需要救援的不仅有自己国家的战士,也可能出现敌国军人,掌握最基础词汇,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肯定会派得上用场,而且冼韵怡清楚知道,从明年开始,西云边境的问题会越来越严峻,这些医护人员都是战场上减少伤亡的希望。
这一次的医护班人数比上一批的多出11人,总共57人。男女学员各占了一半。都是来自广南、翠瑶岛以及西云军区的军医。
1975年,西云军区、翠瑶军区,其实都在广南军区的管辖之内,学员的名额也都是从这三个军区里边分配。每个军区各分得了19个名额。
对于学员们的医学知识如何,冼韵怡并不了解,她只在开学的第一周做了一个英语测试,分数最高的是一个来自翠瑶军区的男医生——周德政。
周德政现年24岁,家境并不优渥。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他能坚持读完高中,一方面得益于家人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冼韵怡把他选作了医护班的英语科代表,还将他和郑建红介绍给了秦向晖:“德政、建红,向晖外语知识比较扎实,有什么不懂的你们可以多问问他。”
秦向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