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你这是高手啊(4/5)
拍的艺术照有什么本质不同。
都明白这是巨大的产业方向和市场引导。
十亿人口有一亿每家买相机拍日常的规模,就问大不大。
二十岁的年轻人能看出来这个区别,已经非常不得了。
那个阳光日报总社来的记者四十多岁了,好像还是什么主任记者、主任编辑,更忍不住总结:“花旗的汽车工业发展,恰恰是福特汽车平民化的t型车,让老百姓都消费得起,才真正奠定了汽车王国的基础,小让这种提法,很有人民相机的思路,我们也需要人民胶卷!”
胶卷厂这边深深点头:“那我们能怎么合作呢?”
让卫东介绍了下销售情况:“只在华东地区一个点,我们每天都能卖几百台,其实未来我有这样个思路,如果贵厂的彩色胶卷销售,跟我们的相机合作成礼包,一台相机两个卷,做个精美的盒子……”
说着再从自己的包里把彩盒包装的爱克斯相机拿出来,大家就更明白了。
这会儿的相机还是个多了不起的高级货,所以包装里都比较复杂,配件一堆,反而盒子外面挺简陋,牛皮纸盒都有。
让卫东则反过来,就纯粹当个玩具似的硬纸盒很漂亮,打开就一台相机,连挂脖子的背带,镜头盖啥都没有,说明书也只是张印满图案的讲解。
胶卷厂和记者恰恰都是相机行家,拿起来稍微一摆弄:“标准的平视取景相机,之前香江牌算是这种单反式样的高级货,得四百多一套,沪海的海鸥,平京的长城,津门的东方,苏浙的虎丘都是这个样式,不换镜头也要卖一百五上下,现在压缩到二三十元一台,会不会逼得其他厂家没了销路啊。”
让卫东仿佛听到了内卷这个熟悉的词儿:“市场经济不是各凭能力竞争吗,又贵又不好用的胶卷做出来卖不掉,怪凯旋胶卷太便宜太有质量?”
这话说得厂里人都笑了:“买二三十元相机的消费者,根本就不会买一百多,甚至四百多元的相机吧,小让这是完全开拓了新的市场,一年十万台以上,如果能固定产生胶卷消耗,那就需要数以百万计的胶卷了!”
记者也连忙帮腔:“彩照热已经在国内悄然兴起,需求就是市场,需求就是机遇,不能让进口胶卷彻底霸占了国内市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