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正说徐茂公(1/5)
在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以及“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两种说法之所以能够在民间根深蒂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着和大量民间传说的深远影响。毕竟《三国演义》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一近乎完美的智慧型人物形象,在民间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人们对诸葛亮的神化和崇敬之情愈发浓烈;而民间传说又像肥沃的土壤,滋养着这些观念不断生长和传播,最终使得这样的说法成为了民间固定的表述。
然而,在历史的真实面貌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并非一味地都是赞美。有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其实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并不像他在人们心中那般军事才华横溢。就拿他发起的北伐行动来说吧,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看似有着宏大的目标,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却给蜀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频繁的军事征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长期的征战使得百姓们不堪重负,劳民伤财的情况极为严重,进而极大地削弱了蜀汉这个本就相对弱小的国家的国力。
当年,司马懿对诸葛亮曾有过这样一针见血的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这番评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期间产生的。其实,在前面的两次北伐中,诸葛亮就因为用人方面出现失误,以及粮草供应无法及时跟上等问题的困扰,不得不黯然撤军。而这一次北伐,诸葛亮可以说是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不仅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周全,而且他本人的精神状态也十分饱满。在得到蜀汉后主刘禅的应允之后,诸葛亮倾全国之力,率领着 10 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祁山,目标是攻打曹魏的安定、天水地区。消息传到魏国,魏明帝曹睿当时就十分担心局势的发展,专门向足智多谋的司马懿询问关于战况的问题。司马懿沉思片刻,便用上述那番话回答了魏明帝。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续的战事发展竟然果不其然地如司马懿所预言的那般。
再看《三国志》,这部记录三国历史的权威着作出自陈寿之手。鲜为人知的是,陈寿的父亲正是蜀汉负责修史书的重要官员。凭借着这一层特殊的关系,陈寿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