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打赢了,就得这么谈(2/6)
儿之间缺乏认同感,视其“非我族类”的情绪是很强烈的。
这样,也必然使得汉儿们无法在宋人那里找到归属。
于是,汉儿纷纷起了二心,最后纷纷叛宋投金。
后来,金军南下,甚至是后面的靖康之耻的发生,有很大程度都是因为这些汉儿反水造成的。
再后来的金国与南宋之间的战争,更是有大量的汉儿被金国征调参与到了对南宋的军事行动中。
这些汉儿利用他们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汉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在金兵南下的过程中,为金兵充当向导、提供情报,协助金兵作战,甚至直接成为金兵。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金人的军事行动能力,对南宋的防御造成了很不利影响。
甚至都可以说,南宋的抗金战争中,有很大程度打的都是这些汉儿。
可悲的是,尽管很多汉儿心甘情愿地当辽朝、金朝的走狗,但因为还有不少汉儿心向赵宋王朝,导致不论是辽朝,还是金朝,对于汉儿,都只是利用,从来都没有真的信任过。
当然,历史上的宋朝,因为有大量的汉儿效忠辽、金,也不信任这些汉儿。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汉儿,身处夹缝之中,既不被故土所接纳,亦难获新邦之真心,仿佛命运的弃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漂泊无依。他们或出于生计,或迫于时势,不得不依附于强权之下,以求得一线生机。然而,这份生存的代价,却是灵魂的扭曲与归属的迷失。
而左企弓就是典型的汉儿,并且是典型地对胡人忠心耿耿的汉奸。
在北上之前,熟知历史的张纯,就跟赵俣谈过汉儿的问题。
后来,赵俣又拿汉儿的问题跟曾布等人讨论过。
最终,赵俣君臣达成共识,于汉儿要区别对待。
也就是,对赵良嗣、李处温这样心向赵宋王朝的汉儿,要充分接纳和信任;而对待像左企弓这样心向番邦的汉奸,要坚决打击,绝不留情,甚至是除之而后快。
通过这一路的观察,郑允中已经确定,左企弓就是赵宋王朝要除掉的汉奸,所以他对左企弓这个注定了要死的汉奸一点好脸色都没有。
再者说,哪有正使在场,跟副使纠缠的?
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