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配方(4/5)
磨内壁至光滑状态。
从杜寒的角度看,这个木制车床的设计思路和欧洲的人力拉线机颇为相似,只要稍加改良,就能成为一台不错的人力拉线设备。
通过这种方式,甚至可以用手工加工出简单的线膛枪,技术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这表明明朝在枪械制造方面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
杜寒分析,明火器效能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原材料和工艺不足,难以打造出高质量的枪管;
第二,发射药效力低下,导致弹丸初速低,使得射程和威力不足,在远距离对抗中无法有效杀伤敌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无公差要求、无规范化的流水作业。
即便所有人都拥有匠人技艺,但因缺乏统一的标准,最终造出的火器仍是千奇百怪,大规模装备军队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这也解释了为何明军倾向于选择粗糙且威力有限的三眼铳,以及后金部众更信赖弓箭作为战斗武器的核心原因。
杜寒对书中的火器产生兴趣,王函随即翻到有关鲁密铳的章节,从纸页上明显的磨损痕迹可以看出,这是他反复研读最多的一段。
“百户,当年赵士桢在游击将军陈寅那里结识了一位名叫朵思麻的鲁密人,据说他曾担任过鲁密火器的管理者,深谙火器技术。
赵士桢每日登门请教,朵思麻将自己的鸟铳赠送给了赵士桢,并详细讲解了它的制造和操作方式。”
“你为何了解得如此透彻?”
王函的讲述详细至极,宛如亲眼所见,这令杜寒不禁怀疑他是否夸大其词。
面对质疑,王函却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地回应:“不过是些道听途说罢了,我从小就对火器感兴趣,对相关的传言自然格外留心。”
接着他又提到,赵士桢自费召集工匠研制,并邀朵思麻协助,最终打造出了四种火器,“掣电铳”
与“迅雷铳”
堪称其中佼佼者。
随后,王函手指向一旁的图谱:“这便是掣电铳。”
杜寒定睛看去,却发现图画所示竟为燧发枪。
心中顿时升起疑惑,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