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一桩大案(1/3)
“难道你忘了斩髻的刑罚!”
秦越人拉住了黥夫,制止他弯腰捡起来发髻的动作,大声呵斥了一句。
秦律严苛,由于秦律推行的时间很长,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黔首不能乘坐牛车、春耕的粮种不能私自更改、发髻不能随意剃掉
这些人人知道的规矩,形成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法律。
就像后世的放火烧山牢底坐穿、禁止私藏猎枪等等人人都知道的规矩。
土生土长的秦人,已经形成了与秦律息息相关的生活风俗,只要不是故意去犯罪,就不会触犯秦律。
不能剃掉发髻也是一种秦人的生活风俗。
“这”
黥夫的后背直冒冷汗,心中直呼幸亏被秦越人拦住,不然触犯了秦律。
秦越人拉着他的身体,向后退了几步,示意旁边的赵亥去找来中校令的文吏,带走工室门口的发髻。
秦国重视首服。
秦律为了凸显发髻的礼制重要性,有着一项专门的规定‘斩人发髻’判处四年有期徒刑。
也就是说,后世遍地都是的理发店,有一个算一个,都要抓进去蹲四年的监狱。
三年以上,已经算是重刑了。
只要黥夫捡起来斩断的发髻,有嘴说不清,如果找不到真正斩人发髻的刑徒,就是他受到处罚。
“发髻在哪里?”
过来的人不是骊山文吏,而是一个熟人,骊山传舍的新任啬夫,也就是那位白皮公子项庄,急匆匆来到了闾门口。
项庄捡起来发髻,仔细打量了几眼,脸色骤变:“没错,正是骊山传舍丢失的那批发髻。”
“丢失发髻?”
秦越人嗅到了立功的机会,主动邀请道:“外面人多眼杂,啬夫里面请,一起坐在弹室内详谈。”
项庄不是一般的乡亭小吏,他是楚国贵族出身,从小受到贵族政治的熏陶,一眼就看出秦越人的意图。
多半是想趁机立功。
别有所图。
项庄没有一点反感,乐得见到秦越人有所图。
只有利益,才能驱使一个人尽心尽力的做事。
众人回到了弹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