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老北京市井生活(1/3)
郭师傅立刻张罗起来,不一会儿就端上了花生米、凉拌黄瓜、炒合菜等下酒菜。
几个外国友人对这种接地气的场合新鲜得很,不停地东张西望,还用相机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来,尝尝这个。”陈守信给大家倒上二锅头,“这可是北京特产。”
威廉姆斯抿了一口,顿时瞪大了眼睛:“好烈!”
“慢慢喝,习惯就好。”陈守信笑道,“对了,一会儿带你们去尝尝全聚德的烤鸭。”
“全聚德我知道!”威廉姆斯兴奋地说,“在国外就听说过这家店。”
陈守信便给他们介绍起京城的老字号:“同仁堂是1669年成立的,专门经营中医药,现在还在运营。王致和的臭豆腐,稻香村的糕点,同和居的鲁菜,每一家都有几百年历史”
几个外国友人听得入迷,就连外事办的三人也不由得竖起耳朵。陈卫看着陈守信侃侃而谈的样子,心中暗暗惊叹。这哪是什么轧钢厂的工人,分明是个难得的人才。
酒过三巡,话匣子彻底打开。汉密尔顿说起了他在巴黎的见闻,罗伊讲述了伦敦的趣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
“陈先生,”布莱克森突然正色道,“我觉得您应该去做外交工作,您太了解如何与外国人交往了。”
陈守信笑而不语,给大家又添了酒。
陈卫看着这一幕,心中已经打定主意。这样的人才,直接去涉外办事处才对。他暗暗记下,准备回去后就向领导汇报。
夕阳西下,陈守信坐在小酒馆里,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食客们的脸庞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烟火气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弥漫开来。
店里的老式吊扇缓缓转动,带着微微的嗡嗡声,驱散着夏夜的闷热。墙角的收音机里传来京剧的曲调,与食客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图景。
汉密尔顿几个外国记者显然被这样的氛围感染,一改往日的拘谨。罗伊不时用相机记录下眼前的一切,镜头对准了那些普通却真实的面孔。威廉姆斯更是兴致勃勃,手舞足蹈地试图和周围的食客交流。
“这位先生说,他从没见过这么接地气的地方。”陈守信一边给威廉姆斯倒酒,一边翻译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