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没办法,都怪崇祯给的太多了!(2/9)
“你以前在英国公府的商铺当掌柜的时候,每间铺子每个月要交多少商税?”
夏德武听到这话,神色有些尴尬,但又不敢隐瞒,只好如实回答:
“回禀太子殿下,英国公府的商铺历来都不用交税……”
话说到最后,夏德武的声音已经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不过没关系,因为朱慈烺还是听到了“不用交税”这四个字。
朱慈烺对此并没有感到太意外,毕竟英国公作为大明第一勋贵,他家的商铺怎么可能交税呢?
但实际上,在明朝,开店也是要交税的。
这种税叫市肆门摊税,和后世的营业税差不多。
市肆门摊税在大明的33个府州县都有设立。
明仁宗时期是三十税一,到了明宣宗时期,税收增加了5倍,变成了六税一。
不过,可不要被这些数字给迷惑了,实际上收上来的税远没有那么多。
朱慈烺之前查过这方面的税收情况,一年下来,大明33个府州县收上来的营业税总共也就35万两左右!
京城这边更是只有区区7万两。
这种情况显然是极度不合理的!
朱慈烺之前了解过相关信息,光是京城,商铺的种类就有一百多个行业。
其中,上中等级的商铺分别有3560间和5750间,下等商铺,也就是像理发、小吃摊、修理等服务行业以及流动摊贩等小生意更是多得数不清。
这些商铺全部加起来,至少也有一万多家!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数字有些夸张?但不要忘了,这是基于整个北京城120万人口产生的。
住在京城的百姓,大多数不是靠种地为生,而是靠做小买卖维持生活,所以有这么多商铺也是正常的。
可是话说回来,将近一万间商铺,为什么一年只收上来7万两营业税呢?
原因很简单,那些店铺要么偷税漏税,要么背靠朝中官员免税,要么就是勋贵家自己开的,然后官吏再贪污点,可不就这样了吗?
看来得重新制定一套税收规则了。
紧接着,朱慈烺望向夏德武,语气平和地说道:
“过往之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