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短篇:《星际考古公约纠纷——金星酸海的归属权》(1/2)
「根据《银河考古公约》第47条,未激活的量子节点归发现者所属。」金星考古队的蜥蜴人代表挥动触须,指向全息星图中泛着绿色荧光的金星酸海,「那些漂浮的建筑残骸,是我们祖先的量子宫殿。」
地球代表李教授推了推量子眼镜,镜片上闪过商代甲骨文与金星文的对比数据:「检测显示,这些残骸的量子频率与地球商周文明有92的同源性,它们是商代星际移民的前哨站。」
双方的争吵声惊醒了沉睡的酸海。林夏的微意识体从一块疑似青铜鼎的碎片中浮现,她的投影同时出现在蜥蜴人与人类的视网膜上:「公元前1000年,一支地球船队抵达金星,与当地的硅基文明交换了量子技术。这些残骸不是宫殿,是两国共铸的『文明共生炉』。」
直播间的实时翻译显示,酸海底部的结晶文字正在重组,最终显现出商周金文与金星文的双语铭文:「日出于东,星生于西,共熔一炉,各耀其辉。」蜥蜴人的触须突然垂落,那是他们表示敬意的姿势。
「公约需要修订。」李教授调出文明共振网络的最新数据,「所有文明节点都是宇宙的共同遗产,就像商周与金星文明的共生炉——它的灰烬里,藏着两个世界的光。」
最终,星际考古委员会通过决议:金星酸海成为首个「跨物种文明保护区」,地球的量子考古队与蜥蜴人的硅基修复师共同入驻。当第一束商周青铜的量子火焰与金星酸海的荧光共振,直播间的弹幕里,人类与蜥蜴人用各自的文字写下同一句话:「我们的过去,是宇宙的星图。」
衍生短篇:《量子文物奇案——郑和宝船的时空罗盘》
24世纪的南京博物院,警报声撕裂了凌晨的寂静。监控显示,明代郑和宝船的「量子水罗盘」原件在展柜中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用甲骨文写的纸条:「借罗盘一用,去见一位老朋友。」
文明共振网络的追踪系统很快锁定了时空波动——竟来自1433年的印度洋,郑和船队的最后一次航行现场。年轻的考古侦探陈墨(林夏后裔)戴上神经接口,将意识注入同时代的一位琉球籍水手体内。
「看!三保太监的罗盘在发光!」水手们的惊呼中,陈墨看见郑和手中的水罗盘正在接收来自未来的量子信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