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荀彧(2/6)
"
最终,他率宗族千余人西迁冀州,身后的颍川郡,果然在次年沦为吕布与曹操混战的焦土。
在冀州邺城,袁绍以\"四世三公\"之尊礼遇荀彧,每日宴饮必请其上座。
但荀彧很快发现,袁绍幕府中\"清谈误国\"之风盛行:沮授\"迎天子\"之策被郭图以\"挟制论\"否决,田丰\"稳扎稳打\"之议遭袁绍轻慢。
某个雪夜,他与郭嘉对坐煮酒,望着帐外醉卧的士兵叹道:\"袁本初好比温室兰花,看似高贵,却经不得风雨。能在乱世中重建秩序者,必是能破局之人。\"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在东郡大营见到曹操时,后者正挥剑演练《孟德新书》中的战阵。
这位\"赘阉遗丑\"出身的军阀,甲胄上还沾着征讨黑山军的血渍,却在见到荀彧的瞬间收剑入鞘,长揖及地:\"久闻文若之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真天助我也!\"
荀彧抬眼望去,见曹操目如朗星,腰间玉珏与自己的祖父遗物竟出自同一玉工——这或许是命运的隐喻:士族与军阀,即将开启一段互为表里的政治同盟。
两人相谈三日三夜,从《孙子兵法》的\"诡道十二法\",到汉末弊政的根源。
当曹操问及\"袁绍四世三公,为何文若舍之投我\"时,荀彧叩首答道:\"袁公徒效周公下士,却不知周公能吐哺握发,因能尽释前嫌、唯才是举。明公虽起微末,却有"奉天子、行屯田、抑豪强"三策,此乃王霸之基也。\"
这番话,既是对曹操的认可,更是对士族理想的下注——他要以军阀之刀,刻下士族的政治蓝图。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征徐州,留荀彧守兖州。
谁也没想到,陈宫竟联合张邈反叛,迎吕布入兖州,瞬间九十余城皆叛,唯有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孤悬。
此时荀彧手中仅有数千老弱残兵,却在接到战报的第一刻,命人将州府的金银细软尽数搬上城头,对军民大呼:\"有能守城者,尽赏!\"
更惊险的是豫州刺史郭贡的五万大军兵临城下。
部将主张紧闭城门,荀彧却换上朝服,单人匹马出城赴会。
郭贡帐中,刀斧手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