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荀彧(4/6)
则是在保护士族的\"批判火种\"——他深知,若连孔融这样的名士都要诛杀,曹操集团将彻底沦为军阀政权,再无\"匡扶汉室\"的合法性。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进入胶着状态。
曹操写信给荀彧,称\"士卒疲惫,粮草将尽,欲还许都\"。
荀彧的回信如惊雷震耳:\"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这封信的背后,是精密的战略部署:他提前命李通在汝南袭击袁绍粮道,让袁绍分兵救援;又通过细作,将沮授\"护粮须用重兵\"的建议泄露给郭图,导致袁绍仅派淳于琼五千人守乌巢;更关键的是,他说服曹操留下荀攸、郭嘉守大营,自己亲率精兵奇袭——这一安排,既稳住了军心,又避免了\"主将轻出\"的风险。
当乌巢的火光映红天际时,荀彧站在许昌观星台上,望着北方喃喃自语:\"袁本初啊袁本初,你输的不是兵力,是人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提议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
消息传来,荀彧在尚书台的长廊里来回踱步,袍袖扫落了案上的《周礼》。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魏公\"二字意味着什么——那不是简单的爵位晋升,而是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汉室的封国,是对\"奉天子以令诸侯\"初心的彻底背叛。
曹操请荀彧赴宴,席间指着案头的九锡诏书问:\"文若以为,孤可受此乎?\"
荀彧望着杯中晃动的酒影,缓缓道:\"昔曹公奉天子,天下谓公为汉之周勃;今若受魏公之封,恐将为汉之王莽矣。\"
曹操的脸色瞬间阴沉:\"文若可知,孤今日之位,退则必为俎上鱼肉?\"
荀彧叩首道:\"明公若愿做晋文公,臣当以狐偃自任;若欲做齐桓公,臣愿为管仲辅之。然桓公九合诸侯,终不敢僭越周室……\"
话音未落,曹操已拂袖而去。
同年十月,曹操南征孙权,命荀彧\"劳军于谯\"。
行至寿春,使者送来一个精致的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竟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