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荀彧(5/6)
无一物。
他盯着空盒良久,忽然想起《礼记》中的记载:\"士死曰不禄。\"
这是曹操给他的最后通牒——要么接受现实,成为曹魏的开国元勋;要么保持气节,为汉室殉道。
当晚,荀彧在驿站的烛火下写了最后一封奏疏:\"伏惟陛下,诞膺天命,肇兴汉室……\"
墨迹未干,他已服下毒药。
临终前,他望着窗外的北斗星,喃喃道:\"叔父,我终究没做成汉家的霍光,却成了曹操的荀彧……\"
荀彧的死讯传到许都,曹操沉默三日,最终下诏:\"尚书令荀彧,忠心为国,着厚葬于颍川祖茔,赐谥"敬侯"。\"
看似哀荣,实则微妙——\"敬\"乃\"夙夜警戒\"之意,暗含对荀彧\"不识时务\"的评价。
而在士族心中,荀彧已成符号:孔融的门生在他的墓碑上刻下\"王佐之才,汉室之桢\",太学生们自发在许都街头为他守孝三日,甚至远在益州的诸葛亮,也在《论交》一文中感叹:\"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告。然皆不如文若之忠良匡弼也。\"
正始四年(243年),魏帝曹芳将荀彧从祀于曹操庙庭。
当仪仗队抬着他的牌位进入太庙时, officiant 念诵的祭文里有这样一句:\"佐命之功,莫大于此。\"
只是不知,在九泉之下,荀彧听到\"佐命\"二字,究竟是欣慰,还是悲凉?
荀彧的一生,是东汉士大夫的精神缩影。
他既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主义,又有\"能屈能伸\"的现实主义;他一手将曹操推上权力巅峰,又试图用汉室的框架约束其野心;他精通权谋博弈,却始终守住\"不篡汉\"的底线。
这种矛盾性,恰恰折射出乱世中士大夫的困境——他们既想凭借军阀的力量重建秩序,又害怕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我。
千年之后,当我们翻开《三国志》,看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的评价时,不应只看到他的谋略与智慧,更应看到那个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灵魂。
他并非完美无缺的忠臣,亦非纯粹的权臣,而是一个穷极一生去平衡“道”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