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李典(4/6)
为私怨误国家大事!\"
遂主动向张辽请战:\"愿听将军调度,虽死无恨!\"
张辽动容,执其手曰:\"曼成高义,辽不如也!\"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孙权军抵合肥城下。
张辽、李典趁其立足未稳,率八百死士夜袭。
李典亲率二百锐卒为前锋,手持改良版\"神臂弓\",于距吴军大营百步外齐射,瞬间撕开缺口。
史载李典\"箭无虚发,所中皆披甲要害\",连杀吴军都尉三人。
张辽率军紧随其后,直扑孙权麾盖,李典则分兵攻击吴军两翼,令其首尾不能相顾。
混战中,李典见孙权躲入高坡,急呼:\"贼帅在此!\"
士卒奋勇向前,几乎生擒孙权。
此役从凌晨战至正午,吴军\"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孙权被迫退至濡须口,长叹:\"张辽、李典,真天人也!\"
合肥之战后,张辽亲至李典营中致谢,置酒言欢。
乐进亦惭其往日倨傲,遣使送铠甲马匹。
李典皆笑而受之,曰:\"吾三人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今日破贼,皆明公威德,岂谋一人之功?\"
曹操闻之,欣然作《三将令》,赞其\"义忘私隙,古之罕有\",并擢升李典为破虏将军,假节钺。
李典治兵,迥异于曹魏其他将领。
他在军中设立\"崇文堂\",每月朔望邀儒者讲学,亲率将校听讲。
据《魏略》记载,其部\"行伍之间,常闻诵读之声\",士卒皆能背诵《孝经》《军谶》。
遇有伤亡士卒,李典必亲至灵前祭奠,手书祭文,以儒家礼制厚葬。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之战后,李典收容流民万余人,于汝南设立\"屯田学舍\",使耕战之士亦能读书识字,时人称其部为\"儒军\"。
建安十年(205年),李典做出惊人之举——请求将家族部曲及治下百姓一万三千余人迁徙至邺城。
此举看似\"自断根基\",实则蕴含深远考量。
时曹操正着力削弱地方豪强,李典此举既表忠诚,又避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