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陈琳(3/7)
争的惨烈与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
《武军赋》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高度评价,成为陈琳早期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为袁绍的军事行动起到了一定的舆论宣传作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夕,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已达到白热化程度。
为了在舆论上占据优势,袁绍命陈琳撰写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
陈琳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他查阅大量资料,精心构思,挥毫泼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即《讨曹檄文》。
这篇檄文堪称古代檄文的典范之作,陈琳从曹操的祖父、中常侍曹腾骂起,历数曹操的五大罪状。
他先是讽刺曹操出身卑微,是宦官的后代,“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以此贬低曹操的出身,削弱其在士大夫阶层中的威望。
接着,指责曹操在政治上专横暴虐,杀害了许多忠臣良将,“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
揭露曹操把持朝政,肆意妄为,破坏国家法律和制度。
陈琳还痛斥曹操为筹集军饷,设立官职专门盗掘坟墓、掠夺财物,“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这一指控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让曹操背负上了“盗墓贼”的恶名。
最后,陈琳指出曹操包藏祸心,企图谋害国家栋梁、孤立大汉皇帝,自己成为枭雄,“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
陈琳的这篇檄文,不仅言辞犀利,气势磅礴,而且文采斐然,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据说曹操当时正苦于头风,病发在床,当他读到这篇檄文时,竟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
曹操对陈琳的才华也十分赞赏,发出“陈琳之檄,可愈头风”的感叹 。
这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