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针锋相对(4/8)
他有这么多兵马和粮食,去到哪里都能东山再起,不怕活不下来。
“呜呜呜——”
号角声在城内外响起,许多来盐井做生意的大唐商人纷纷乔装打扮,生怕被认出身份。
大唐与吐蕃的商道在朝廷层面是断绝的,可这并不妨碍这些商贾偷渡来盐井收取便宜的井盐。
安史之乱前,大唐盐价普遍在每斗十文的价格,哪怕是内地,也不过每斗二十文。
只是随着唐肃宗实行了“食盐专卖”政策,即“榷盐法”后,大唐沿海及内地的盐价大幅上涨,如江淮一带的盐价涨至每斗三百文,河中地区的盐价则为每斗二百七十文。
高昂的盐价让大唐百姓不得不走私私盐,而大唐也出台了抓捕私盐贩子处以死刑的极刑。
饶是如此,却还是挡不住百姓走私私盐,而杜甫就在《负薪行》中就描写了云阳当地妇女冒着生命危险去贩卖私盐的诗句:“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中唐以后虽然严刑峻法,“以盐杀人”,但是私盐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官盐的价格也一直维持在三百文左右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地方官员都会与私盐贩子合谋走私私盐,而盐井就是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盐井的盐,每斗仅售一百文,比官盐便宜二百文,也就是说有二百文的利润。
即便刨除运费、行贿等必须支出,也有最少五十文的利润。
财货动人心,因此走私偷渡者才络绎不绝。
“娘贼的,官军怎么杀来了?!”
“快换衣服,等官军攻破城,谁也不要出卖谁!”
酒肆之中,各间屋子不断传出叫嚷声,而这其中,有一间屋子却十分安静。
屋内,一名商贾正在用十分细小的毛笔,在拇指长宽的字条上书写小字。
内容不多,仅仅几个字,他却写了十余张字条。
不多时,他将十余张字条分别装入细小的竹筒中,随后转身走向身后的柜子。
这些柜子看似是柜子,但等他将其拉开,里面却是一只只信鸽。
他将这些竹筒绑在信鸽腿上,一只只放飞。
随着最后一只信鸽放飞,他不免皱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